书城教材教辅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教你学露营
14602300000011

第11章 露营运动技能(2)

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所以谷底常有冷空气聚集。气温较低时,很容易形成湿雾和霜降。在某些区域,沿着山坡有许多接纳雨水的平台,那里比较潮湿。山坡其它部分则相对干燥些。

理想的地点还应离水源较近,附近有充足可利用的树木。别把帐篷搭建在与水源过分靠近的地方,那样极易受到蚊虫的骚扰,而且流水声会干扰你的判断,危险将至也不会察觉,或者与救援队伍失之交臂。

应该找到河岸上洪水最大流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山区小溪在暴雨之后几分钟内即可变成湍湍急流,一小时内水位可以升高5米!在平阔之地,洪水甚至会超出河道。附近山川所下的暴雨很容易在无任何先兆时变成滚滚洪水向你扑来。要选择这样的地点——平坦无太多石块,使你有足够的空间发送求救信号,易于被救援者发现。

抬头察看周围有无蜂巢,有无在下一次暴风雨中可能倒下的死树。要远离孤零独处的高大乔木,它可能会成为雷电的目标。身处森林边缘可使你看清周围正在发生的事件。帐篷不能搭建在野兽经常奔走的路径上——因为你不会希望正在觅食的野兽成为你的客人,还有可能一群前去饮水的野兽在瞬间踏平你辛苦营建的帐篷。但是可以将帐篷建在有人类留下痕迹的地方。

2.不适宜搭建帐篷的地方:

(1)有风的山顶(向山一移动,寻找背风的场所)。

(2)谷底和深不可测的山洞——相当潮湿,若白天天气很晴朗,夜间可能会有霜。

(3)山腰平地——容易集聚潮气。

(4)通向水源的山嘴——常为野兽饮水必经之地。

3.帐篷用具的检查。将袋中收藏的用品倒出,逐一检查各部分零件。为了撤收帐篷时的方便和不遗漏东西,应先予以记录。

4.铺设地面垫。地面垫铺好后,用钉子将四个角固定。若在湿气多的地方,先铺上席子后,再于其上铺置垫子。

5.竖起支柱。拉开主绳将支柱下方穿入地面垫两端的孔中,同时,支柱上部的尖端,穿入布幕栋柱两柱的孔中,将左右主绳拉起,避免左右倾斜。这样,帐篷的主体外型就形成了。

6.调整主绳。拉起角绳、腰绳以附于主绳的支绳,调整帐篷的形状,将两根支柱垂直立于地面。其次,以支绳调整角绳、腰绳,使帐篷的形态出现。

7.固定墙壁。将帐篷底布、地面垫及墙壁下部连接起来。以上为墙型帐篷的搭设顺序,四人分工合作,在熟练的状态下,约10~15分钟可以完成。通常,为减少风雨及暴晒、严寒的影响,都会再加上屋顶盖。在步骤D中,将支柱插入栋两端的孔时,先加上屋顶盖,再把主绳拉上,主绳以钉子固定后,以屋顶之栋的端点为顶点,形成等边三角形之两边,将底边之长,拉成与支柱相等的长度。从屋顶之正上方看来,角绳应在对角线之延长上,腰绳则与角绳并排成一直线。过去,帐篷搭好后,便应在四周挖掘水沟。现在,则要站在保护自然的立场,除非在水洼地,否则不再挖设沟渠。好了,恭喜你已基本掌握搭建帐篷的技巧了,剩下的就靠你自己慢慢实践提高了!快买个帐篷试试看吧!

常见的帐篷有三种搭建方法

1.内撑外披:即用帐杆撑起内帐,然后将防水外帐披上,固定好。这种撑法比较便捷,市面上可见的多数三季帐篷都采用内撑外披的支撑方法。

2.外撑内挂:即先撑起外帐,然后把内帐挂到外帐上。这种撑法更有利于防雨,因为内挂的内帐总是和外帐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第一次支撑时要费些时间。

3.单架支撑,再用地钉和拉绳固定:这种帐篷对支撑环境有局限性,必须是能够扎地钉或系绳子的环境,在水泥地面和硬石地面,这种帐篷不能自动站立。

在架设帐篷时,需要注意,尽量选择平坦的营地,将地面上的凸起物清除,这样可避免睡觉时背部不适,也可以避免帐篷底部被损坏。

准备额外的地席,搭建帐篷前将地席铺在帐篷的底下。原则上说地席放在帐篷里外都可以,不过我们建议将地席铺在帐篷下面。这样既可以保持帐篷底部干净,又可以避免地上的小石块和树枝刺破帐篷的底部。

连接帐杆时,尽可能一节一节地组合起来,而不是抓住一头甩开。拆卸帐杆时从中间开始拆,再拆卸两端,这样可以保持帐杆中间弹性绳芯的弹性。

注意事项

1.不要太匆促决定。

2.使用营柱不要急,想要最短时间完成搭盖,有时会造成营柱的龟裂或金属环的松脱,最好携带一截三英寸长的铝合金管备用。

3.登山靴不可穿进帐篷,靴底的烂泥或小石粒会污染与磨损底层进入内帐须脱雨衣与湿衣物避免弄湿其它物品,尤其是睡袋,须保持内部的干燥遇到行为恶劣的人,日后拒绝同住。

4.帐篷折叠收拾前,先晒干后再擦拭干净,雪期时,可利用雪块擦拭干净,不要弄脏睡袋,或将帐篷倒置晒干与擦拭干净才收。

5.帐篷内的照明系统,可携带蜡烛,此质轻携带方便,不过目前以瓦斯灯为主流。

6.携带细麻绳可系住帐篷两端,挂湿衣物并风干之,当你离开帐篷一整天,最好将睡袋摊开于睡垫让太阳晒一阵。

7.燃料油、主绳等攀登器材可置于帐篷角落。

8.避免帐篷内炊事,帐篷对火的抵抗力相当脆弱,尤其是内部充满易燃品,如夹克、睡袋……等,最好是在内外帐间炊事,或使用一块6x6寸的三夹板垫底,所有的门窗须完全打开通风,避免湿气汇聚于内帐内壁并要预热期间防止火焰无法控制,帐篷内炊事期间严禁有人睡觉或打困,睡袋须收好,避免水淹帐篷……等不幸事件发生,禁用煤油炉,它会有刺鼻的味道,同时关火须将炉具移出帐篷外,避免内帐充满刺激另人窒息的味道。

9.勿遗漏物品。营地建设后,不需使用的物品再装入帐篷套内,营柱接头松动须利用胶布贴紧,若帐篷遗失某部份会使帐蓬无法结合。

10.平日保养善后。活动结束后,最好马上清洗,如果天候不允许,也要取出擦拭一次,晾干,平日尽量吊挂于通风处,不要密封,如此使用时,不会感到霉味。

若想于山区有个好梦即使恶劣天候不会有任何问题,平日最好一些接缝点,如角落,营柱接合点等,并强化之。

营钉

不同的厂商对营钉有度同的设计,从六到八寸,T型,I型或半月型,甚至螺旋状的营钉,针对硬地,岩地或雪地,当然营地附近的树干或树枝,树根易可为营钉。

宿营期间,背包要关紧避免小型动物盗粮,入夜后,背包套须使用,即使晴朗的天气,露水依然会沾湿背包,雪期,可用背包作为雪洞的门,若躜行或爬行于树林,灌木林,装填背包调低重心较适合,宿营可将空背包置于脚下套于睡袋外,绝缘于寒冷的地表改进睡觉的温度回来必须将背包清理干净,若太脏可用中性的清洁剂清洗背包再置于阴凉处风干,但避免曝晒太久,因为紫外线会伤害尼龙布健行过程依然要注意基本的保养,背包被划破就要即时缝补,要选用较粗的针线是专门缝补椅垫的针具,须缝牢,尼龙线可用火烤断。

不同地点与时间的露营方法

在森林中露营

在森林中过夜,最好不要露宿。因为当人睡着之后,血液循环变慢,皮肤松弛,对外界的抵抗力降低,皮肤上的露水蒸发时又带走了热量,会使人着凉受寒,关节酸痛。林区露营,可就地取材搭制临时的遮窝,首先,选择两棵树作立柱。然后在距地面一米处绑一横杆,横杆上斜搭(约45度)若干后杆,后杆的再绑上两条横杆,即可将树枝像铺瓦一样,一层层重叠地搭挂在支架上。遮棚的两侧也用树枝遮堵。冬季,在遮棚透空面可架设长条形篝火以取暖。

在热带丛林中露营

在热带丛林地带,应搭制较严密的遮棚,以防蛇虫的侵扰和暴雨。通常,遮棚可设置在便于排水的高地,在天气闷热时,高地也常有凉爽的微风。

在丛林中可充分发挥创造性,利用树木、竹、藤、茅草、芭蕉叶并结合雨布、蚊帐等就便器材,搭制各种形式的遮棚。其基本方法是:“先撑棚架后盖顶,围墙铺床同时行,最后挖出排水沟,铲除杂草把地平。”

在热带丛林是露营,注意不要捣破蚂蚁窝、黄蜂窝,要清除营地四周杂草,周围挖一道排水沟,并且撒一层草木灰,以防蛇虫爬入。床铺应离开地面30~50厘米,若打地铺,可用树枝、树叶或细竹垫铺,尽量不要用杂草。临睡前先在地上敲打,捕除爬上的昆虫。醒来是,应首先仔细地察看身体周围,否则附近若的蛇和昆虫会被突然的活动惊动。还要注意保持遮棚的清洁,所有垃圾必须及时掩埋。因为只要有星点的油脂,就有可能把蚂蚁引来,蚂蚁又会将蜥蜴引来,而蜥蜴则又会把蛇引来。注意不要火烧鱼骨头,这种气味也会把蛇引来。

此外,由于丛林地带地面潮湿,毒蛇、毒虫多,在地面搭铺易受其侵害,因此吊床非常适用,在吊床的两端拴在两棵树上,上面再拉一根绳子,搭上方块雨布,四角用绳子系牢,便形成一个防水帐篷。

在夏季露营

当我们直接睡在地面时,地面的湿气会直接传送下半身,所以我们会感觉寒冷、这是因为下半身不具有隔离地面湿气的原因。此时,可以利用垫子来达到隔离的目的。仲夏时分,躺在阳光照射不到的森林中,是件极为舒服惬意的事情,但是为避免受寒,还是要注意垫子使用的问题。

近来,发泡聚亚胺酯与聚乙烯两种材料,与石化合成原料合制而成的垫子或气垫,普遍的受到欢迎。不过,选择时仍然要配合露营地的地形,以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和效能。

河岸沙地与森林中的地面,受阳光照射后,两者的受热反应完全不同,例如前者的反应是又干又热所以,河岸沙地是可以利用的地方。在沙地上挖洞为床,睡在上面既保暖又舒服,如果没有垫子的话可将营火熄灭,再铺上一层东西,就成了理想的保温床。天气寒冷时,还可以用营火来取暖呢!

在冬季露营

1寒区积雪厚的地区可以掏筑雪洞以避风寒,洞容量的大小根据需要而定。如无临时栖身的洞穴、帐篷时,烧石睡床也适于冬季露营,挖一个适合身材的坑,在坑底铺上已烧热的石头,上面覆上热灰土使之平坦,然后再铺枯草、枯叶即可。

2雪地宿营睡袋不能直接放在冰雪的地面上,可把松树枝和外衣铺在睡袋下面,以免人体使冰雪融化而发冷。在使用睡袋前应使其充分蓬松,这样保温效果更好。睡袋必须经常保持干燥,晴天时应将其晒干。每次使用后,要把袋内的暖空气放掉,以免暖空气遇冷后水汽凝结弄湿睡袋。进睡袋时衣服不可穿得过多,穿多了会使人出汗,致使睡袋潮湿,而隔热性能降低。

3如果没有睡袋,可将毛毯折迭成睡袋的形式,方法是:将毯子对折,上部比下部长,将较长的部分迭压在身体下方,再把脚部的毯子迭到毯下,如此就可以如睡袋一样保暖。

生火技巧

火对于生存至关重要,它可以提供热量、用来防卫、作为信号、将水煮沸、煮熟和保存食物。所以必须学会在任何条件下、任何地方生火。光知道各种方法是不够的,在这方面,你必须成为一个专家。

准备工作

首先确定你是否有足够数量的火种、引火物和燃料,然后准备一个壁炉,以便可使火势得到控制。点火时不小心可能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引发火灾。

壁炉

建造壁炉要小心谨慎。选择一个安全的地点,尤其在风大的时候,除了发出信号(见“营救”一节)或者在一个临时的大树枝下或雪洞里隐蔽取暖外,不要在树根或树桩下点火。将周围2米以内的树叶、树枝、苔藓和枯草清理干净,直到地上什么也没有。

怎样取火种

火柴在野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当一个人迷失了方向,或来不及在天黑之前到达宿营地时,一盒火柴往往可以帮助人摆脱困境,甚至挽救生命。

在没有火柴和打火机时,可用以下各种办法取火,但没有一种办法是轻而易举的。

1.凸镜引火法。任何一个直径为两英寸或更大些的凸面镜(如望远镜片),在明亮的阳光下,都可用来聚集太阳的光线,使之照射在准备好的引火物上,便可点燃引火物。用放大镜(凸镜透)透过阳光聚焦照射易燃的引火物(腐木、布中抽出的纱线、撕成薄片的干树皮、干木屑等)取火,为人所熟知。利用放大镜取火最为迅速的是照射汽油、酒精和枪弹的发射药或导火索,可在1~2秒内点燃引火物。此外,放大镜透过阳光聚焦照射,还可将受潮或被水浸湿后晒干的火柴点燃。放大镜是一种重要的引火工具。

如果没有现成的放大镜,可从望远镜和瞄准镜、照像机上取下一块凸透镜来代替。曾有这样的事例:100多年前,一支外国的探队在冰天雪地的南极,突然发生了火种断绝的意外事故。有一位探险队员把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加工成中间厚、周边薄的一个圆形特大凸透镜,再将这冰制的凸透镜立起来使其在阳光下聚焦,最后燃着了引火物获得了火种。在手电筒反光碗的焦点上放引火物,向着太阳也能取火。

2.枪弹引火法。倘若火柴受潮,或没有火柴,我们可以用枪弹射击取火。方法是,先将子弹的弹丸拔出来,倒出三分之二的发射药,撒在干燥易燃的枯草或纸上,把弹壳空出来地方塞上纸和干草,然后推弹壳入膛,用枪口贴近撒了发射药的引火物射击,即可引燃引火物取火。用信号枪在一定距离直接对准易燃物射击,可以引起燃烧。或者从枪弹上取下弹丸,用小刀背或石块将弹壳颈口打开,弹头便可用手指取出来。如果你有猎枪的话,弄平弹壳顶,移动填塞,取出大部分弹药。把干引火物拿在手上,做好点火准备。然后把一些干布片塞进弹壳,朝天放一枪,迅速取出燃着的布片,吹起火苗,点燃引火物。

3.弓钻引火和藤条取火法。用弓和钻引火的方法曾传遍全世界。虽说也有其他磨擦取火的方法,象火犁、火鞭等等,但都很费时间、精力,并且要有适当的引火材料,需多次操练才能成功。我们的祖先曾钻木取火,我国古代就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直到现在,一些隐居在太平洋岛屿上热带丛林中的原始部族人仍沿用这一方法取火。如1971年6月,在距菲律宾首都马尼拉500英里的柯达贝托省的热带丛林中,发现了塔沙代人,他们还生活在原始的石器时代。塔沙代人只需5分钟的时间,就能用钻木取火的方法引燃干燥的棕榈树皮或苔藓,再朝着这些冒烟的引火物吹风,火苗很快就会冒了出来。然而这种钻木取火的方法,对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只能作为最后手段试而为之。其方法如下:

(1)弓钻取火:用强韧的树枝或竹片绑上鞋带、绳子或皮带,做成一个弓子。在弓上缠一根干燥的木棍,用它在一小块硬木上迅速地旋转。这样会钻出黑粉末,最后这些黑粉末冒烟而生出火花,点燃引火物。

在平坦的木板上磨损玻璃片,也能生热发火。待剧烈磨擦发烫时,将引火物吹燃。

(2)藤条取火:找一根干的树干,一头劈开,并用东西将裂缝撑开,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长约两尺的藤条穿在引火物后面,双脚踩紧树干,迅速地左右抽动藤条,使之摩擦发热而将引火物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