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宝典
14615400000014

第14章 《何博士备论》

作者何去非,字正通,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生卒年不详。北宋武学博士、兵学家。

何去非生活于宋神宗、徽宗年间。他博学喜读,不仅对经史子集很熟悉,对天文地理、阴阳术数、山川虫鱼等知识也无不通晓。虽然生长在福建,没有到过边关,但却非常喜欢研读兵书,好学古兵法。这些为他以后的宏伟武论和兵学建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何去非经过六次科举考试后。方以“特奏名”的身份参加了由宋神宗“亲策进士”的殿试。在这次殿试中,他以深厚的功力,精辟的兵法和巧妙的对答深得神宗的好评,被任命为右班殿直、武学教授。不久,他又成为武学博士。从元丰五年至元四年(1089),何去非在京城当了八年武学教授和博士,后于元秸四年底因“不苟合当时公卿”而被贬出京师,到徐州任州学教授。八年后,他离开徐州,踏上了从政的道路。绍圣四年(1097),何去非任富阳(今浙江富阳)知县;建中靖国元年(1101),改任沧州(今河北沧州市东南)通判。由于他勤政有方,政绩显著,又深得百姓拥戴,因此又被调回京城,出任司农司丞。不久,何去非请求调离京城,到外地任职。北宋朝廷改任他为庐州(今安徽合肥市)通判。北宋灭亡前后,何去非在庐州去世。终年73岁。

《何博士备论》全书共二十八篇,现仅存二十六篇。而在《历代名贤确论》中,除现存二十六篇外,还有《论邓禹》一篇。这样,共有二十七篇了,其余一篇已无从查考。

何去非的军事著作除本书外,还有《司马法讲义》(三卷)、《三略讲义》(三卷)。这后两种,可惜今天已佚。另外他还参加过《武经七书》的校定。

《何博士备论》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代穴砚斋抄本,版心下方有“穴砚斋缮写”五字。现存刊本有一卷、二卷本两种版本,一卷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本、指海本、蒲城遗书本、长恩书室丛书本、半亩园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二卷本主要有:明辨斋丛书本、子书百家本、百子全书本、清嘉庆十六年(1811)留香室刊本、日本万延元年(清咸丰十年)刊本、清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文书局刊本、光绪二十七年(1901)刊本等。

《备论》是何去非评论从秦汉到五代,历代兴亡得失和战略策略的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它“其文雄快踔厉,风发泉涌”。该书颇得苏轼赏识,为此曾“亲奏朝廷”。它采用从历史经验与教训中总结出战略和战术规律的方法,来研究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与其业绩。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论断。

《何博士备论》的主要军事思想有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认识到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他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分别为秦所各个击破,是“连横”对“合纵”的胜利,是政治策略的胜利。因为有了这个政治策略的胜利,各个击破六国的战略方针才得以顺利实现。作者在这里全面地论述了秦灭六国、政略与战略的关系,显示了作者的独特眼光。二是用历史事实阐明了“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和“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的道理。三是指出智谋必然战胜愚勇。四是提出了正确用兵的衡量标准。在《汉武帝论》中,他指出对匈奴不惜忍辱和亲而不肯用兵,是因为用兵条件尚不具备。到景帝时,虽有了用兵的条件,又逢七国之乱,到武帝时才正式用兵,这是由于此时条件已经成熟。所以能否用兵关键是要看用兵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已经具备。这对北宋当时所处的情况,无疑是有其可借鉴之处的。五是强调“古之善战者,计必胜而后战”的重要性,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不打无把握之仗”,反对“冒险主义和拼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