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典故
14621300000067

第67章 三箭定天山

“三箭定天山”这个典故,出自《旧唐书·薛仁贵传》。原文是这样的:

薛仁贵“领兵击九姓突厥于天山……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为边患”。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薛仁贵在卫戍天山。发三箭射杀三人,威慑敌营,敌人俯首请降。后人以此喻指武将的武艺高强和功勋卓著。

关于这个典故,曾有一种说法:贞观十九年,高丽国发生政变,一个名叫泉盖苏文的酋长,杀了国王高建武及官员一百多人,并攻打新罗和百济。

这两地派使者向唐朝求救。三月,唐太宗率大军亲征。双方经多次激战,未分胜负,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在一次战斗中,薛仁贵身着白色铠甲,骑一匹白马,挥舞着方天画戟,冲入敌阵,所向披靡。当时,太宗在高处观战,对薛仁贵的骁勇十分赞赏。战斗结束后,太宗召见薛仁贵,封其为游击将军,赐给金帛。

这个故事,经后人演绎,竟张冠李戴,甚至编造出一些所谓东征的荒唐故事,在民间流传。大概的意思是说,“三箭定天山”的地点是在辽宁省凤城县的凤凰山,山上有两块巨石交叠,远远看去,有个比一间房子还大的孔,说这就是当年的“箭孔”。其实,这是谬误。薛仁贵在天山作战,应是十五年后的事情。故事发生在唐高宗显庆年间,薛仁贵当时任铁勒道行军副总管。天山下有个叫“九姓”的部族来侵扰,薛仁贵领兵应战。他连发三箭,射杀对方三名将领。对方惧而投降,于是军中流传出一首“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歌。这才是“三箭定天山”典故的由来。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后,毛主席给彭德怀写了一首祝捷诗,歌颂红军的英勇。诗中有两句是:“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彭德怀把这首诗改过后,送还给毛主席。诗中的这两句修改为“谁敢横刀立马,惟我英勇红军”,一时成为美谈,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