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典故
14621300000079

第79章 兵器的象形文字

甲骨文和金文都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事物的形体模样而创造的象形文字,有关兵器的象形文字就有弓、矢、胄、戈、矛、戟、殳、斧、戚、钺、车、舟、城、郭、兵等。

1.矢和弓

矢和弓组合成射远兵器弓箭,矢是战斗部,弓是弹射装置。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朔县峙峪村附近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一支用长片薄燧石制成的石镞,加工精致,镞尖锋利,箭杆已不存。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大约制造于28945年前,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石镞。从其加工工艺的精致程度可以判知,我们的祖先至少在3万年以前,已经初步懂得弓箭的制造和使用技术,但是直到商王武丁和西周早期,才分别出现甲骨文和金文矢的象形字。当时的人们还以甲骨文和金文的矢和弓为基本单元,构成具有新含意的甲骨文和金文单字。如甲骨文和金文的疾字象征人被矢射中而有伤疾之意。

2.戈

甲骨文和金文的戈字为象形文,两者的形状相似。在商代的青铜器铭文中,还有人携青铜戈的图形,其中戈的图形也就是商代的金文戈字,反映了文字与图形一致的情况。由于戈是商代和西周军队的基本装备,所以当时与战争有关的单字,都以戈字为其组成部分,如伐字的甲骨文和金文都示为人执戈的形象。国字在铜器“录卣”中被铸为“”字,最后演变成繁体汉字“国”,但不论怎样演变,都离不开“戈”字。国字具有深奥的构字含意:即在四边有界的疆土内,要有代表武装力量的戈来保卫,使代表人民的“口”字,能在代表土地的“一”字上进行生产劳动、休养生息。足见构词者思维的丰富深奥。

3.矛

矛在西周中期铸造的“日庚簋”上的象形字为“”。从字形上看:矛头呈微弧形,锋并不尖锐,由中间向两侧微缓下弯如钩刺。矛柄安于锋头中部,柄的上部右侧附有一个半圆形把,便于握持,以便作战。

4.戟

戟在商周青铜器上才出现象形字。从字形上看:右部为戈头,戈字左下方的空杯中,放置一个矛头,其形状恰似戈与矛的组合。

5.殳

殳是由新石器时代晚期由棍棒演变而来的打击兵器。殳的甲骨文象形字为;金文象形字为,铸于“趟曹鼎”上。

6.钺

有石钺和玉钺,商代与西周时期盛行青铜钺,如殷墟出土的“妇好钺”。山东省莒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灰陶缸上,刻有钺的图形,商代甲骨文和代金文字,基本上是上述钺的象形图。

7.战车

古史传说在黄帝时创造了车子,夏末商初在商汤伐桀的鸣条之战中,使用了战车。

在商代至西周时,都是木板制造的运输船。周武王伐纣时在孟津渡河的运兵船,尚不是专用的战船,所以甲骨文和金文也就没有出现具有战船特色的象形文,只有一般运输船的象形文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