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保健部门,测小儿身高(长)有专门的量具,即量板(床)或身高计。家庭测量身高(长),可用软尺钉于墙壁或木桌(板床)上进行。3岁以内的小儿取卧位,3岁以上的小儿取站立位。
3岁以下小儿测身长时,将木桌紧靠墙壁,小儿仰卧,头靠墙壁,一人两手扶正小儿头,测量者左手按住小儿膝部使两腿伸直,另一手拿块平板与墙面平行紧贴两足底,读出木板与桌面接触点处的皮尺读数,精确到0.1厘米,此读数即为小儿身长。
3岁以上小儿测身高时,将皮尺钉于墙上,零点自地面起,小儿赤足双脚并拢直立靠墙,头部保持正直,双眼平视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稍向后收缩,两臂自然下垂,两肩胛骨、臀部、足跟同时靠着墙壁,测量者用一光滑木板水平轻压头顶中部,读出皮尺数字,即为身高。
身高(长)是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垂直长度,身高的增长规律和体重一样,年龄越小增长越快,第一年最快,尤其是出生后前3个月。小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厘米,出生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长2.5厘米,后半年每月平均长1.5厘米。1周岁时达75厘米,第二年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增加约10厘米。2~10岁每年增长6~7厘米,2~10岁儿童身高平均数可用公式[(年龄×7)+70]厘米推算。
身高是反映小儿骨骼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身高的因素有内外因素,如遗传、种族、内分泌、营养、体力活动和疾病等。一般说来,身高低于正常值30%以上者为异常,如佝偻病、营养不良、呆小病(克汀病)、糖尿病等。
孩子的身高受到先天因素(如遗传、种族)和后天因素(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等)
的影响。先天条件如父母身高、种族是无法改变的,已限定了孩子身高在一定的范围。要想使孩子长得更高些,只有注重后天因素。
孩子的身高增长有一定的规律,在出生后的1~2年和青春前期是快速生长阶段,在这阶段里,要保证孩子足够的热能、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的供应,并要少生病或不生病。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经常户外活动,可促进骨骼生长,还可以增强孩子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少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