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14623800000014

第14章 战场上的学习

个人简介: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Friedrich Hayek,1899—1992年),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先后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和政治科学博士学位。

20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先后任维也纳大学讲师、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所长、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等。1938年加入英国国籍,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899年5月8日,哈耶克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博士学位也是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的。

20世纪初由门格尔的《经济学原理》所开创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已经由波姆、威塞尔及米塞斯等人发扬光大。哈耶克在维也纳大学就读时,曾听过米塞斯的课,他发现米塞斯的反社会主义的观点深合他的胃口。威塞尔是一位费边社会主义者,他的思路一度深深吸引了哈耶克,哈耶克成了他的学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米塞斯1922年出版的彻底批判社会主义的著作最终把哈耶克从费边社会主义思潮中拉了出来。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于1992年3月23日去世,享年92岁。他可能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自由主义学者。虽然他1974年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的学术贡献却远远超出经济学范围。他毕生发表了130篇文章和25本专著,涵盖的范围从纯粹的经济学到理论心理学,从政治哲学到法律人类学,从科学哲学到思想史。在各领域哈耶克都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见解卓著。他至少在三个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政府干预、社会主义的经济后果及社会结构的发展。我们恐怕再也看不到对人类科学兴趣如此广泛的学者了。

哈耶克出身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有名的植物学博士。在这样的家庭中,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稍微懂事时,他就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尤其爱读经济学和法学的书,但是战争中断了他的美好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他离开了学校。18岁时穿上了军装,来到了前线。战争虽然中断了他的学业,却无法减弱他对知识的渴望。于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又成了他学习的地方。前线的艰苦和随时都面临的生命危险,使得战士们的生活十分紧张。因此在两次战役的间歇时间里,大家就想办法尽量让自己放松,经常聚在一起打牌、聊天。聊天的内容不外乎是家乡和战争。哈耶克和大家一样,也想战争早日结束,早日回到校园里继续自己的学业。他也有满肚子的话要倾诉,但是这短暂的间歇时间却是他的学习时间。每当大家打牌、聊天的时候,他总是默默地一个人走到离大家远一点的地方,从兜里掏出那本已经不知翻了多少遍的经济学教科书,静静地坐下来看。由于书长时间装在兜里,有的地方已经破了,书皮已经发黄,但是这并不妨碍哈耶克学习。只要能看到书、能学习,他就已经很满足了,即使是艰苦的生活他也能忍受。大家都知道他有这个习惯,所以在他看书时都自觉地不去打扰他。有一个新兵看他这么认真地看那本书,以为肯定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于是,这个新兵就去向他借:“你能把你的书借给我看看吗?”听到有人向自己借书,哈耶克很为难:如果借给这个新兵,万一他不小心弄丢了怎么办?可是,既然人家都开口了,不借给他就不好了。哈耶克想了想说:“好吧!你三天内还给我,行吗?”

新兵爽快地答应了。哈耶克说完就后悔了:三天,太漫长了,自己可怎么熬过去啊!可是,第二天一大早,那个新兵就拿着书来了。他不好意思地说:“实在对不起!我看你看得津津有味,以为肯定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没想到,我一点都读不懂。还给你吧!”

哈耶克听了,心里暗喜:又可以看书了!战争结束以后,哈耶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又回到了学校里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