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14623800000028

第28章 从华尔街到华盛顿

50年代初,格林斯潘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婚姻后,便全心全意投身到华尔街去闯荡江湖了。他与债券商威廉·汤森合伙开了一家经济咨询公司,主要是为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经济预测和分析服务。他自任总裁,凭着与生俱来的经济头脑和高人一筹的政治敏感,很快就在华尔街上打响了牌子,赢得了“最精明的证券商”这一美名。短短5年的工夫,他便拥有了公司的一半股份,日子过得颇为滋润。他满可以就这样大把大把地赚钞票,成为美国股市上的“暴发户”,然而一次邂逅再度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那是1966年的一个午后,格林斯潘碰到当年爵士乐乐队老板加曼特。加曼特已经改行从政,正忙着给尼克松竞选总统出谋划策。通过他的介绍,格林斯潘认识了尼克松,两人谈得很投机,都觉得相见恨晚。尼克松见格林斯潘说起国内经济政策头头是道,很是赏识,于是邀请他在自己的竞选活动中担任政策发言人。于是,他摇身一变,从商人变成了政客,开始在政界崭露头角。还在读书期间,格林斯潘就结识了对他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客观主义运动领袖爱恩·兰德。这位俄国出生的女作家在其畅销小说《泉头》中为自由资本主义大唱赞歌,并经常在家中举办沙龙,向紧密团结在她周围的忠实信徒传达自己的理性自私哲学,格林斯潘总是默默地坐在一边虔诚地聆听。在兰德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自由市场经济学原理,相信在经济中加强政府干预是邪恶的,并对通货膨胀打心眼里感到厌恶。

1966年7月,他在兰德的期刊《客观主义者》上发表题为《黄金和经济自由》的文章,预言美国将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那时候的美国经济在全世界一枝独秀,谁会在意这个无名之辈的痴话呢?连尼克松也只是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太多虑了。”格林斯潘倍感失落,于是又回到华尔街经营他的咨询公司。不幸的是,1974年,格林斯潘的预言应验了,美国遭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可怕的通货膨胀,经济陷入全面困境。焦头烂额的尼克松总统这才悔悟,连声惊叹格林斯潘是个“神人”,急急忙忙邀请他二度出山,出任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两周后,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继任总统福特并没有收回尼克松的任命。说起来,格林斯潘不仅很有经济头脑,在政治方面也工于心计。早在8年前首次活跃于华盛顿时,他就已经充分地挖掘了自己的社交潜力,给福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番东山再起,他更是下了大力气赢得头面人物的赏识,对待有权力的人如同对待病床上的病人那样关心体贴。他原本连网球拍都不会拿,但当他意识到白宫的网球场是一个权力游戏的集聚地后,便刻苦训练。终于成了一名不错的网球手,彻底弥补了这个遗憾。从此,格林斯潘声名鹊起,逐渐成为总统面前的大红人。1980年里根竞选总统期间,他是里根的经济顾问;里根当选总统后,他担任美国全国社会保障改革委员会主席,后又成为经济政策顾问委员会成员;1987年8月,保罗·沃尔克辞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一职,格林斯潘被里根任命为继任者。尽管此时的格林斯潘已经小有名气,但出任美联储主席这样一个众人瞩目的敏感职务仍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美联储主席相当于美国中央银行行长,掌握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对经济的影响力“仅次于总统”,这个职位的人选向来都是很谨慎地从内部产生,可这回却让一个从未在美联储任过职的“外人”占了一把手的位置。而且,前任“大个子保罗”以其独断专行的处事风格与70年代后期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刚刚恢复了人们对美元的信心,俨然是美国人心中的“巨人”。这个时候,很难想象还有谁更能胜任美联储主席一职。

也许是老天有心要测试一下格林斯潘的能耐,他刚刚上任两个月,华尔街上就“乌云滚滚,狂风大作”。10月19日,那个至今还令人心有余悸的“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在开盘后3个小时内,狂跌508.32点,创下了史无前例的纪录,5000多亿美元灰飞烟灭,这可是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啊!《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一头公牛倒地而毙,手持利剑的斗牛士百思不得其解:“正炒得起劲,怎么突然就死了呢?”所有报刊头版头条的标题都触目惊心:《血溅华尔街!》、《十月大惨案!》;权威金融杂志《福布斯》当时列出的全美400名大富豪,一下子就出局38人;首富萨姆·华尔损失高达21亿美元;而百万富翁亚瑟·凯恩一夜之间背上了近千万美元的债务,绝望之中他对准自己的脑袋扣动了扳机……举国上下,哀声四起,仿佛世界末日突然降临。大家都眼睁睁地看着美联储,把格林斯潘当成最后的“救世主”。经过一整夜的思考,格林斯潘做了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决定——命令美联储在星期二交易开始前50分钟发表一个一句话的声明:“作为这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美联储遵从自己的责任,已经决定准备起到清偿力来源的作用,以支持经济和金融体系。”这个声明简单而不失优雅,表明美联储将暂时放弃信借贷紧缩政策,尽其所能向银行系统“紧急输血”,以确保银行信誉。就这样,格林斯潘稳稳地拨正了美国经济这艘大船的航向,在全国人民面前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令许多人对他刮目相看,这对生性小心谨慎的格林斯潘来说,的确堪称一次“大手笔”运作。从此,他与美联储主席一职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里根到布什,再到克林顿,无论华盛顿官场中如何风云迭起,人事震荡,格林斯潘总是“我自岿然不动”。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以来,美国经济度过了险象环生的80年代,迎来了90年代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经济连续9年持续增长,而且失业率和通胀率实现了双低,美国人正享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灿烂的阳光”。格林斯潘的工作说起来简单:当各项指标显示经济发展过火,他就做出调高利率的暗示,为发烫的经济降降温;反之则降低利率,给疲软的股市煽煽火。

他就像一位忙碌的“调音师”,当弦刚刚显得太紧的时候,赶忙松一点;当弦刚刚显得太松的时候,再去紧一下,使琴弦永远保持最佳的音调。继1987年股灾之后,格林斯潘又有两次“大运作”。一次是在9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萎靡不振,金融机构处于破产边缘,格林斯潘决定大幅度削减利率,并允许银行以“3”的利率借入资金购买利率为“5”的政府债券,以此来支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从而成功地走出经济持续低迷的阴影,从此步入经济增长的黄金岁月。另一次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通贷紧缩,美国股市也受其影响一路下挫,华尔街上人心惶惶。格林斯潘斟酌再三,于1998年下半年果断出手,连续3次下调利率,给愁云惨雾的股市注射了一针兴奋剂。由于世界经济“领头羊”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他国家很快就缓过劲来,纷纷踏上复苏之路。格林斯潘的大名也在全世界家喻户晓。不过更多的时候,格林斯潘会挂着一脸愁容,不断给股市念“紧箍咒”,一再警告泡沫危险,并不遗余力地推行货币稳定政策,再三“威胁”要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生怕“黑色星期一”的悲剧重演。在格林斯潘看来,任何经济政策的核心只有一个——控制通货膨涨,而最佳的货币政策应当是保持适当的通胀,但又不产生过度的泡沫,否则就会呈现大起大落。他希望的是进三步,退两步,而不是进十步,退九步。1994年,他竟一连7次提高利率,使华尔街盛传一则笑话:交易员在哄骗哭闹的孩子时不是喊:“狼来了!”而是说:“格林斯潘要加息了。”格林斯潘那“沉重”的表情也广为流传。如今,美国人已经把“格林斯潘”当成了“忧心忡忡”的代名词,一见谁面色阴郁,便调侃道:“瞧你一脸的‘格林斯潘’。”尽管人们有时会埋怨格林斯潘把钱袋“捂得太紧”,但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市场观察”栏目的首席经济学家欧文·凯尔纳所言:格林斯潘和投资者之间是一种既爱又恨的关系,格林斯潘就像一个受人信任的医生保管着一些散发着难闻气味的药品,但每个人都知道这些药对他们是有好处的。美国《幸福》杂志曾对上千名公司负责人进行调查,发现格林斯潘的支持率高达96%。他们认为,过去近30年里,没有一位美联储主席像格林斯潘那么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