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诡秘深幽的古穴密道
14629100000053

第53章 三游洞——峭壁上的巨大山洞

三游洞是湖北省的名胜古迹,地处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靠近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风光迷人。2006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宜昌市三游洞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穴传奇

关于三游洞有一个故事。相传唐元与十四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相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一起在洞中游玩观赏,三人分别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的名字因此而来,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三游洞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山洞地势险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体。它的地层地质年代为寒武纪,形成于迄今大概五亿至六亿年,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好像圆若方的钟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宽敞明亮,四壁都是诗文;后室幽深神秘,旁边有耳洞,可以与外面相通。后室顶部空圆若悬钟,以石投击,声音响亮如钟,石子落地,声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山洞,不过是风景秀丽一些,地势险峻一些,然而,因为有了白居易、元稹、白行简、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陆游等历史文化名人的驻足与青睐,便成就了数百年来颇为有名的三游洞。

正所谓“夷陵有夷山,夷山多名洞。三游最为著名,喧传至唐宋。”究竟是怎样一个去处,能让这么多名人慕名前来呢?清代诗人鲁先榜这样描绘它,“四望皆山,一峰出众,峻岭之间,横开一洞”。形象的描绘使得从未到过三游洞的人,也会顿觉三游洞的雄伟险峻跃然眼前,必先亲临其境、一睹风采而后快。

成因揭秘

三游洞曾被古人喻为“幻境”,可见其景色之奇丽。历代途经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而且大多游兴大发而写景抒怀,如今还保留下很多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与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的诗文,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内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史料,其中包括各种壁刻与碑文40余件,如宋代欧阳修题记和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三游洞前的下牢溪清澈见底,洞前水石相击,飞珠溅玉。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顶的至喜亭,西眺可见大江雄姿;在层层峰峦之中,长江如同一把利斧辟开一线通道,直泻西陵峡口,激流咆哮,破门而出,流经三游洞旁,则水势渐渐平静下来,江面一下子开阔起来,呈现出险夷交替的奇观。沿着陡危的小道依栏而下,到山腰间的悬崖下有一小潭,细泉涓涓流入,长年不断,潭边草茂竹翠,这便是宜昌市的名胜古迹——陆游泉。据说宋代诗人陆游于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10月8日来三游洞时曾在潭前取水煎茶,并赋诗一首,刻在石壁上,后人称之为“陆游泉”。

今日奇观

三游洞是三峡中的著名古迹,地处宜昌市区西北10公里西陵峡北峰的峭壁上,北靠长江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三游洞之内别有洞天,洞外也是风景优美,有很多著名景点。洞顶有三国时蜀汉刘封所筑的城垒,据险拒敌。江边一石突兀而前,下临大江,绝壁千寻,这便是“张飞擂鼓台”。台上还有“至喜亭”,因欧阳修而得名。登上亭中,远眺四方,峰峦起伏,江流浩荡。至喜楼重檐翼舒,耸构巍峨。下临峡中波浪滚滚的长江,远眺南津关外的葛洲坝,气势雄伟。有诗这样描述:“跋涉临峰顶,攀登上小楼。西陵尽在眼底,葛坝如同云浮。浩浩江中水,悠悠浪里鸥”。面对鬼斧神工的西陵峡与巧夺天工的葛洲坝,诗人感慨油然而生,诗兴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