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最优秀执行者
14630200000027

第27章 三思而后行,执行更圆满

圆满,也就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人人都满意,哪方面都不能有漏洞。

纪东在他的《难忘的八年——周恩来秘书回忆录》中写了这么一件事。

1971年9月12日,林彪叛逃。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在京中央政治局成员紧急会议,研究部署了各种应变措施。

14日下午,纪东接到了外交部打来的电话,说是外交部收到了一份我驻蒙使馆的特级报告,要马上交给总理。

总理看了报告之后,交给纪东。纪东从总理手里接过报告,大致看了一下,内容是林彪乘坐的飞机在蒙古境内坠毁,机上9人全部死亡。

这一消息马上要报告给毛主席,总理走之前让纪东也跟着去。在经过走廊的一个小门时,总理对他说:“小纪,你留在这里等我,我回来一起回去。”

纪东记得非常清楚,当时,长长的走廊里非常安静,一个人也没有。

回忆起这个细节,纪东不禁感慨道:“总理想得多周到啊,这个时候,在大会堂只有总理和我知道林彪的下场。他担心我兴奋起来,或是熟人问起来,在没向毛主席报告之前,把这振奋人心的消息散布出去,于是,让我在这里等他。”

周总理这种做事的周到,值得每一个执行者学习。

假如当时周总理不是叫纪东跟他一起去,或许机密就会提前泄露,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这就是做事的圆满,不只看到一点,而是顾及到方方面面。

这也是优秀的人身上共有的品德。

宋鱼水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官”、“全国模范法官”等多项荣誉。和很多人心目中法官的形象不同,她非常温和,从来不疾言厉色、咄咄逼人。她总是能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他们感同身受,甚至有人说“法律在她手中有了温度”。

有一次,一位老妇来办公室找她,说有人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通过了解,宋鱼水发现,因为命运坎坷,老人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刺激。宋鱼水向她解释,要打著作权官司,需要带手稿以及与被告著作的比对表等,老人根本听不进去,也不容宋鱼水说话,只翻来覆去地说让法院给她做主。

如果换了别人,面对这样一个人,早就不耐烦了,赶紧把老人打发走。但宋鱼水却一直耐心地倾听着,一直到晚上6点多钟,老人才离开。老人走后,宋鱼水去食堂吃晚饭,她突然意识到,老人走的时候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很有可能被锁在办公楼里。

她顾不得吃饭赶紧回去,一层楼一层楼找,每隔十几分钟,就往老人家里打一个电话。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宋鱼水才和刚到家的老人群系上,老人知道还有人一直惦记着她,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很多人不明白,宋鱼水为什么要这么做。法律,公正就行,哪有那么多温情脉脉?

但宋鱼水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就拿这个案子来说,尽管老人的请求因证据不构成侵权而没有得到法律支持,但她也希望老人知道,就算生活中有再多的磨难,也还有人在关爱着她。

公正的判决固然是对当事人最大的安慰,但温暖的人情又何尝不是对当事人的另一种安慰?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如果不是受到了伤害,有多少人愿意拿起法律的武器?有时候,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的话语,对当事人来说都有莫大的价值。

多做一点点,就能够化解矛盾,增进和谐,可以做到的,为什么不去做?

然而,在执行中,很多人都缺乏圆满的思维。

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首先是执行者个性太强,做事只图一时痛快,比如,面对客户,只要自己有理,就咄咄逼人,结果是赢了观点,输了客户。就算这次客户不得不跟你合作,却不可能有下次;其次,是受“点性思维”的局限,也就是做事只看到一点,而不顾及其他相关的方面,结果是看到的某点做好了,但其他没有考虑到的地方,留下了许多不如意乃至麻烦。

要想做事圆满,就不妨在做事之前多想想:和这件事情相关的还有什么人?会不会给他们带来影响?会不会影响到全局?

三思而后行,就会让执行的效果更加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