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友情·无言的温暖
14635100000065

第65章 四十七年的感情

_1936年的时候,萧乾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主编,不管是对作者还是读者,他都非常热情和负责。

一次,《文艺副刊》发表了杨绛的作品。但当时的杨绛已经跟着自己的丈夫钱钟书去英国深造了。这笔发不出的稿费应该怎么处理呢?按照以往的惯例,报社应当把这笔钱存留,等作者回国之后再发。但是出于对作者负责,萧乾“自作主张”地把稿费兑换成了外汇,全都寄往了英国。

1938年,萧乾搬到北京复兴门居住。他听说钱钟书夫妇住在南沙沟,两家住的距离不是太远,自己就怀着仰慕之情去拜访这两位几十年没有见过面的老相识。

萧乾来到了钱家,是钱钟书开的门。见到萧乾前来,他竟然弯下自己的身子热情相迎,对屋子里的杨绛说:“我们的恩人来了。”

夫妇二人把萧乾奉为座上宾,端茶倒水,好不殷勤。这一番的礼遇让萧乾觉得有些奇怪,但是他并没有多问什么。

一天,萧乾跟钱钟书一起喝酒,借着酒劲,他忍不住问:“先生德高望重,与我也未曾有债,为什么总要说我是你们的恩人呢?”

钱钟书脱口说道:“你还记得47年前曾经给杨绛寄过稿费吗?那时候正是我俩在英国最困难的日子,你可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啊。”

萧乾怔怔地想了半天,才想起当年的那件小事。他根本就没有想到,已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时间,这位大学者对那件事依然铭记在心里。

他感慨地说道:“原来是这样啊!但是为作者服务只是我的本分。”

钱钟书却坚持说道:“只要是帮助他人的事,分内分外又有什么差别呢?我还是应该感激你的。”

一段感激跨越了47年的时间,始终没有消散。萧乾再到什么地方,都很愿意跟别人说钱钟书是自己的至交好友。

这是因为一段感激而产生的友谊,47年的时间过去了,那份情谊却还在,依然记在心里。我们总是说什么东西都敌不过时间的摧残,但是也有一些东西是不会变的,比如某些感情。其实,感情是最脆弱的也是最坚固的东西。我们和自己的朋友的感情又有多么坚固呢?47年之后,我们是否还会记得彼此,是否还会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