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激光武器科技知识(下)
14636600000011

第11章 美国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

宝石路系列激光制导炸弹是美国于60年代中期,在MK80系列标准炸弹基础上加装激光制导系统和弹翼而发展成的一种精确打击武器,目前已经形成系列,并发展了三代,是美国空军对地攻击的重要力量。

性能特点

可在较远的距离上投放。

命中精度高,极大地提高了有效载荷比。

可攻击多种目标。

价格低廉,成本效益高于普通炸弹50倍。

需始终照射目标,照射人员、器材生存率低。

主要改型

宝石路Ⅰ。有3种型号(1967年装备):GBU-10B、GBU-10A/B、GBU-12A/B。

宝石路Ⅱ。有7种型号(1975年研制,1977年生产):GBU10C/B、GBU-10D/B、GBU-12B/B、GBU-12C/B、GBU-16B、GBU-17B、MK13/18,射程增大,制导和控制均有改进。

宝石路Ⅲ。有4种型号(1980年研制,1983年生产):BGU-22/B、GBU-24B、BGU-27B、GBU-28,精度高,射程远,低空远距离打击能力强。

作战应用

越南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了刚刚研制成功的Ⅱ型弹,共投掷25000余颗,命中率在60%以上。

1986年美利冲突中,美国出动FB-111与舰载机一起使用激光制导炸弹袭击了利比亚,摧毁了预定目标,附加损失较小。

海湾战争中,激光制导炸弹为美军空对地攻击的最重要武器,美军共投掷9300余颗,计6000多吨,命中率达85%以上,为瘫痪伊军防空体系,杀伤消耗其有生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了激光制导炸弹,其中钻地型GBU-28在摧毁南坚固设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识别特征

采用两组控制面,第一组是位于弹体前部的舵面,4片,尺寸较小,第二组是位于弹尾部的大面积弹翼,4片,尺寸较大,用于滑翔增程。

弹头前为导引头,有环状装置,特征较明显。

不同重量炸弹的弹体轮廓略有差异。

GBU-10

激光制导炸弹GBU-10拥有907千克弹头,由一枚MK-84 907千克炸弹和附加的激光制导装置构成。在“沙漠风暴”中,F-15E和F-111携带GBU-10/10I广泛用于攻击桥梁,C3I系统和碉堡。

GBU-10可以用于攻击固定的硬软目标和移动的硬目标,装备美国空军和海军。

重量:1162千克。尺寸:长436厘米,弹头直径38厘米。作战范围:8海里。圆周误差:9米。数量:空军10145枚,海军1184枚。主要携带飞机:A-7、A-10、B-52、F-111、F-117、F-15E、F-16、F/A-18 C/D、A-6、F-14.

GBU-16

激光制导炸弹GBU-16拥有453千克通用弹头。在“沙漠风暴”中,A-6E共投219枚GBU-16炸弹。主要打击移动硬目标,固定硬目标和固定软目标。装备美国空军和海军。

GBU-16作战范围8海里,圆误差半径9米,作战平台有:A-6,A-10,F-14,F-15,F-16,F/A-18和F-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