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前彩陶纹饰解读举例
146390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回首感叹

在现今学术界,存在着汉字的源头为甲骨文还是陶文的问题。在经过十多年对大量岩画的研究,方知那些被今人所称的岩画,实为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祭祀的圣书。也就是,汉字在大谐声时期的形态。岩画,是具有年代层叠性的史书,记载着中华民族在商周以前祭祀华族古帝的史实。因此,准确地说,应该称之为岩文。

为什么我会在解读彩陶的专著里谈及岩画的重要性?是因为只有岩文,是打开华族远古文明史的钥匙。没有对大量岩文的解读,就不可能有对所有远古文明的解读和认知,当然,包括彩陶。对岩画考证的意义,是将中国的考古学从田野考古扩展到了山壁之上,那就是岩画文字考古。其结果是考证出比田野考古更早的史前文明史料,这对全世界的考古学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拿古埃及文明来讲,古埃及有圣书,中华民族也有,且同根同源。在这本彩陶的专著里我又一次地列举众多古埃及圣书的例子,就是因为在今天能看到的,将华不注文明遗痕保留的最不失原样的只有古埃及文明。全世界远古文明时期的岩画、彩陶及器物上所写的内容,均为华不注民族(简称华族)的圣书,而不是画!

苏秉琦先生言:“中国人称自己为华人,就是出自仰韶文化玫瑰花纹彩陶盆。玫瑰花是花族的图腾。花族,就是华族。这也就是我们自称是华夏民族的由来。”苏老的敏感让我叹服。“华不注”三个字作为一组词汇,在岩文中能找到。继而我在解读远古彩陶时发现,远古彩陶有花朵形状造型的,往往没有柎叶,只有花辨和花蕊组成的花朵状,这是为什么?

花朵形即“花”字象形,花蕊(刻意用圆点“注”字表示),就是没有表“不”字音的“柎”字,也就是没有柎叶。但我深知,华族先民在远古时期一定会祭祀这个伟大的民族——华不注。因此,也就一定会将“华”、“不”、“注”三字写出来的。因为这是中华民族远古史绝对不能没有的,极为重要的史实记载。

于是,我经过两年的探寻和思考,终于又一次从音韵上入手,在2010年10月解开了这个迷惑我多年的谜底。花瓣之“瓣”字,在远古即为“不”字的同音相谐互代字,因此,“花瓣注”,即“华不注”。这就看懂了有的彩陶只有花朵,而没有柎叶,但却在花瓣上画出柎叶叶脉的原因了。就是为了告诉人们,此花瓣即是花的花瓣又为柎叶,最终是为了表明“瓣”字与“柎”字为同音相谐的互代字!这就是远古彩陶画着花朵造型的原因!由于祭祀的庄重性,才会造成视觉上的美感!

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祭祀的圣山为不周山,那么,为什么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的贺兰山的贺兰口是全世界岩画中人面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因为远古时期贺兰口是中华民族在当时极为神圣的祭祀中心。祭祀什么?祭祀华族的古帝,而不是神灵。所祭祀的对象就必须有一个神主造像(也就是我们今天称的牌位)。这样,人们在祭祀时,方能对其进行称名祭颂。这就是帝柱(颛顼)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的产物。

通过对贺兰山岩画的解读,得知远古的圣山不周山就是贺兰山。“不周”一词,并不是“不合”之意,而是“不注”(“周”字是“注”字音[dio]与形衍生出的字)。“不注”两个字,在远古大谐声时期也用“飞鸟”两字相谐互代。因此,伟大的不注时代,也称飞鸟时代。这就看明白了彩陶及全世界远古文明中的飞鸟造型的原因了。

解读远古文明祭祀的圣书,一定要用两层解读法,即物象层和文字层。也就是要通过物象层解读文字层。而现今的远古史考古,只停留在对物象层的考证。

所谓物象层,即远古先民在岩石上刻着的画、在彩陶上绘的图案、将玉石料雕刻成某个型物等等。仅这些直接进入视觉的东西,就能说明远古先民制作它们的目的吗?那制作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如果再往深看一层(即文字层),就会看到其实质是什么了。这才是远古先民不畏酷暑严寒,不论时间长短地忘我地重复性地做着同一件事——祭祀。没有祭祀文明的盛行,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岩画、彩陶等远古遗痕的存在。而这些刻在石头上的“画”,绘在陶器上“画”,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圣书。

论证和臆说是两个概念!

讨论文字的起源,弄清什么是文字则是必要的前提。能读出音来的才能称为文字,这是最基本的概念。伟大的华不注民族创立了汉字最初形态——象形字,且在字源极其有限的时期,创立了象形字之间的同音相谐互代的功能,即史称的大谐声时代,继而发展到保留了声符加上义类偏旁的出现,以扩大汉字的广泛运用。汉字,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就是因为有了伟大的形声字做脊梁。考证汉字源头,就必须走音训这条路。简化字违背了汉字造字原理。在这么多年的多次简化中,我们丢失了那么多的字音(即声符)。从李斯发明小篆开始!

决定写一本关于解读远古彩陶所绘纹饰的书时,我已明白我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了。我利用业余时间赶在身体还没有意外的情况下,为中国的考古学做一些微薄的工作。书中定有诸多不足,请前辈和广大同仁批评指证。要特别强调的是,这本书里所选用的彩陶等资料,除由我本人拍摄的以外,还引用他人出版物张朋川编著《甘肃彩陶》(文物出版社),刘志华编著《世界彩陶鉴赏宝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甘肃彩陶大全》(艺术家出版社),周兴华编著《中卫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王系松、许成、李文杰、卫忠编著《贺兰山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以及由互联网下载或截取的。只是由于互联网互转繁乱,无法标明最初摄影者姓名及出处,因此也无法与摄影者取得联系,故在此深表谦歉意和谢意!并特此声明,所选均用于学术研究,并无它用!还有,本书所选中的实物有的为赝品,但陶器图案均为仿照真品所制,不影响文字解读工作。

仅在这本书出版之际,感谢韩氏东润葡萄酒庄对本书的资助出版,感谢常年在我身边默默支持我的家人、朋友,在没有使用国家任何科研经费的前提下,将我认为对中国文化有所贡献的课题再一次地以一人之力完成,再贫穷、再孤苦,我终无怨无悔!

2012年11月12日于湖滨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