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前彩陶纹饰解读举例
14639000000004

第4章

“解析”整个器物所绘为“不注”两字。陶器颈部为鸟头,表鸟意,即表出“鸟”的象形字。鸟头,又含“不注”两字合文。鸟头及鸟啄为“不”字,鸟眼,即为“注”。器腹的鸟身用花瓣做造型,即表“瓣”字,并将花瓣从中分成两半,亦表“半”意,均谐“不”字。合文即为“瓣鸟”、“半鸟”,谐“不注”。

此器物所写文字信息为:“鸟”、“不”、“注”、“瓣”、“半”。

所表达文字内容为:不注。

此器物为远古先民祭祀不注时代的祭器。

“解析”这种形状的器物被后世称为鬲,此器物是以“不注”两个字为形而塑。大形为“不”字,器口为“注”字。又将“不”字三笔刻意制成“注”字形,即成“不注”两字合文,表不注时代。

在远古,由于祭祀的需要,往往要将祭祀的对象表达清楚,这就产生了将文字以物象化的形式出现。大汶口彩陶中有用“不”字为形而塑的器物,器身为“台”字,器足为“不”字。表明此物为远古生活在东夷地区的不邰族群所祭祀之器物。

为红山陶器。是将“不鸟”两字为形而塑。大形为“鸟”字,谐“注”字,且在其身刻意又写了“注”字,以表音表意。鸟腿为三足,是因为要表明“不”字,合文为“不注”。

此物为不注时代的祭器。

“解析”陶器通体被分割成四个层次,分割的层次线条即为“台”字,并在每条线的上下又刻意写了“台”字的另一种写法。在“台”字的分割档之间写着带有叶脉的柎叶,即表“柎”字,谐“不”字。

器底流动状的叶脉,表柎叶,在线条上下弯曲处自然形成了“台”字,这就构成了“柎”字和“台”字,合为“不台”。

陶器罐口边沿上均为柎叶,表“柎”字,谐“不”字。在每个柎叶之间均有一个“台”字,合文为“不台”两个字。

此器物所写文字信息为:“柎”、“台”。

所表达文字内容为:不台(不邰)。

此陶器为远古华族不邰族群祭祀自己族群的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