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曹雪芹:清朝才子的红楼一梦
14644600000014

第14章 在穷困中辗转流浪

曹家再次被抄后,雪芹转入了一个十分困难的流浪时期。正如他所说“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穷,是一种罪过。但这并不是他所愿意的。他本是八旗子弟公子哥儿出身,处处都要人服侍,依赖“天恩祖德”过日子的人,根本不懂得如何生计,也不明白经营的门路,他说《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实际上就是他的自嘲而已。在那段辗转流浪的日子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已经尝遍了。

传说,曹家经历再次抄家之后,曹雪芹很快陷入了缺衣少食、举目无告的困境。在极端的困窘折磨着他的时候,他唯一的办法,还是去投亲靠友,只有这样他才能活下去,然而这对他来说,显然是一种精神折磨,因为他原本是多么清高的一个人!他想到了他的大表兄平郡王福彭以及往日里疼怜他的姑母。对平郡王来说,本来平郡王府里多个把吃闲饭的穷亲戚,原本算不得一回事。对曹雪芹来说,那些下人们的难堪之言和白眼亦不算什么。可不幸的是,平郡王福彭只活到乾隆十三年(1748)便逝世了。此时的曹雪芹才年满二十五岁而已。他本以为这可以托身寄命的所在,就这样随着王爷的离开而结束了。福彭一死,平郡王府中的情况随之出现了变化,姑母不再有当家做主的权利,支撑他的大山已经倒塌了。雪芹看这个地方实在不能再住,只得离别姑母,不情愿地去到了他的岳父家里。

可是哪个岳父愿意养活一个落魄的女婿?可以预见的是,他在岳父家的经历并不愉快。也许就有些像《红楼梦》中甄士隐的岳父封肃那样:“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肃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做等语。士隐知投人不着,中未免悔恨……”心性清高的曹雪芹没多久就和岳丈家断绝了往来。他想,天下之大,难道还没有我的容身之所吗?

曹雪芹年少时候曾去过京城郊的一个地方,那里有一座古庙,人称卧佛寺。这座庙当时给小雪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记得殿内有一尊极大的木雕如来佛,头朝西,闭目枕肱。身上披着工艺精美的绣衣袈裟。在佛的四周,站立着十八位大弟子的塑像,都面带悲伤之状。他一问,才得知原来这是如来佛卧病,将要“涅槃”,众弟子纷纷悲悼的情景。少年雪芹当时便心中感触不已,原来佛也不是永生的,也要离去。后来他再去游那座庙时,发现寺庙已经完全冷落了。不知那庙里现今如何了?雪芹主意打定,去那里看看,或者那里可以住人也未可知。他将细软收拾一番之后,便一路来到了那破败的寺庙里。幸而,庙内除了有一点漏雨之外,其他方面貌似还能住人。雪芹略一打扫之后,便在那里暂时住下了。住处勉强算是有了,可三餐呢?他想到了以卖画为生,不错,这的确是个暂时可以糊口的办法。于是,他喝了点小酒,开始画的石头突兀奇峭,也画山水,胸中怨气、志气皆化入水墨之中,使他的画比别人的画更带有许多灵气。等到卖了画,有钱的时候,他就打酒喝,没钱的时候,他就喝米粥。夜里月下,孤灯旁,他想起从前的光景,再看现下,一股凄凉之意油然而起。真是“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啊”!

富察家的额府明府的主人明亮附庸风雅,通文墨,能作小诗句,还能画几笔墨竹。有一天,他听说曹家的曹雪芹学识渊博,便差人去请他到自己府上来做西宾。所谓西宾也就是师爷的意思。此时的曹雪芹因为生活的搓磨,已经“头广,脑袋大,色黑”,大概又贫又困,无衣无食,受风霜饥饿所致。一开始,明府的人都觉得他很善谈,会讲令人发笑的故事,高兴起来能讲一整天。在任西宾的日子里,由于生活变得稳定起来,他开始认真撰写思谋已久的《石头记》。不光写,他还说给别人听,这就使得很多人都知道,明府的师爷在写一本小说。他的小说里写的名王府第,都是实有的,只是掩换了名称。不少人爱看他的书稿,及至看不到下文时,就来催促他快些接写下去。雪芹每当此时,就对催书的人说:“你给我弄来南酒、烧鸭,我吃饱喝足,就给你续写下一回!”可惜的是,这样的小说,在他的主人明亮的眼里,简直就是下流之作,因为已经有人告曹雪芹是个“有文无行”的人,而曹雪芹放诞不拘的性格他早已不满,果然没过多久,雪芹就被辞退了。

被相府辞退了的雪芹,声名大坏,如此一来,别的人家大抵是不敢再请他了。雪芹在北京城内已无立足容身之地。在《红楼梦》中,刘姥姥到荣国府去攀亲求助,这位贫苦老妇人得到了她所不敢想象的厚待。在这回书的前后,各有诗句:

“朝叩富儿门,富儿犹未足。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

“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

无疑,这些诗句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曹雪芹在“炎凉世态”中的切身体会。

据红学家考证,曹雪芹在那段辗转流离的岁月中,曾住过什刹后海南岸、大翔凤胡同北口的一个叫“水窝子”地方,据一位经历过的老人讲,那处地方在恭王府(原范围很大)北边的三间小房,那是仆人们每日早起聚集听分配差使的地方,曹雪芹就在那里住过,因为那里有一口水井,是旧时卖水的据点,故又称“水窝子”。艺术家齐白石曾到此寻访,绘了一幅画,并题以诗句:“风枝露叶向疏栏,梦断红楼月半残;举火称奇居冷巷,寺门萧瑟短檠寒。”曹雪芹在北京西城的流浪播迁生活,有位老人传说,他在极端贫困的时候,还在恭王府的马棚里住过,有的传说他曾住过西城旧刑部街,有的说他在郊西开过小酒店……。

无论这些传说的可靠性如何,它们都反映出曹雪芹在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以后,在一个时期内,流落于城内外各处,为了生活,不安厥居,屡经播迁的生活状态。而这些潦倒的状态,是大略符合曹雪芹当时的生活条件情况的。作为一个大文学艺术家,只有经历了世间种种,才会使他视野空前地开阔,头脑无比地清晰,把狭隘的牢骚感慨逐渐转变成为对整个社会的不满和愤怒。他的叛逆性格和思想在这一生活阶段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成长,对于他的《红楼梦》的创作无比重要。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他的叛逆思想,在《红楼梦》一开头其实早已经说得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