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吕不韦:最成功的商人
14645100000022

第22章 修郑国渠,嬴政初显王者风范

后宫终于恢复了平静,吕不韦依然忙碌着他的经国大计,而就在此时,吕不韦发现了一件让他震怒的事情。

秦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凿了数年的郑国渠距完工竟依然遥遥无期。吕不韦闻报登时觉得又惊又怒,主持这次水渠修凿工作的是韩国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当时秦国关中一带多为盐碱地,百姓生活困苦,因此也无力向朝廷交纳赋税。而就在这时,韩国国君表示愿意派遣著名水利专家郑国帮助秦国修建一条可以灌溉关中地带的水渠,水渠修成之后,关中有了水源,自然就不必担心因雨水不足而造成旱灾了。当时嬴政刚刚登基,主掌朝政的还是吕不韦,他听闻此言,觉得甚妙,便引郑国入秦,拨给人力财物供其修渠之用。

其实,韩国这样做还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的。韩王知道,秦国兵强马壮,两国之间一旦发生战争,小小的韩国定然无法战胜秦国,在这个既成事实的作用之下,韩国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降低秦国的国力,这样一来,秦军的战斗力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征讨六国的进程也必然会有所延缓,而在这段时间,六国完全可以借机努力发展壮大自己,待时日一到,即可联合伐秦。所以郑国入秦修渠其实是一条疲秦之计。郑国为秦修水渠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进展缓慢,也就造成了如今的局面。吕不韦终于明白了真相,顿时勃然大怒,派人将郑国抓起来,意欲枭首示众。而在这时,一向对吕不韦唯唯诺诺的嬴政竟说话了。

嬴政反对杀掉郑国,说道:“此人虽为韩人遣来疲秦之用,但若真能修成此渠,定然可以造福关中百姓,对增长我秦国实力大有助益。现如今既已损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那就不妨继续下去,若郑国愿意为秦效劳,那就让他去继续主持修渠工作吧!”

郑国原本被吕不韦审讯了一番之后已经准备俯身就死,哪知秦王竟然发话,只要他肯给一个效忠秦国的态度便能饶其一死,立刻喜出望外,跪倒在地:“王上所言甚是,微臣虽为韩国细作,但若真能修成此渠,定对秦国发展大有助裨益,这是千秋万世的功业。而韩国所得,只不过是多存在数年而已。若王上肯给郑国一个这样的机会,微臣定当呕心沥血,全心为秦修凿此渠!”

嬴政听了,微微颔首,道:“如是甚好!”从嬴政说话到郑国辞谢出殿,吕不韦一直侧立一旁,听其言,观其声,大为欣慰。嬴政有胆量反驳自己,又从全面把握局势,治国之才恐怕还在自己之上,看来他真的很有潜质成为一代帝王。所以吕不韦想到此处不仅没有为嬴政随意否决自己而恼怒,反倒欣慰不已,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出息更值得让人高兴的呢?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嬴政支持郑国修凿渠道的确是一个明智之举,长达150千米的郑国渠修成之后,关中地区多达四万余顷的盐碱地得到灌溉,几乎全部变成了良田。从那时开始,关中地区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不但为秦国军队输入了大批的人力,还可以为秦缴纳大量赋税,秦国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这是嬴政执政以来第一次在朝堂上公开否决吕不韦的建议,吕不韦只是一味地为嬴政的谋略高超而兴奋,却没有预料到另外一个事实:嬴政已经长大,他再也不想做一个唯唯诺诺的傀儡帝王,所以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吕不韦从朝堂之上一脚踢下去,这样自己才能牢牢地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实,嬴政的这种转变并不是筹谋已久的,一切还要从嬴政撞破赵姬和吕不韦私通之事开始说起。那日嬴政在赵姬宫中瞧见床前摆放的鞋子已然猜到与母后通奸之人定是吕不韦无疑。普天之下,能够自由出入王后宫中者,除了自己之外,便只有丞相吕不韦了,加上自己也曾从吕不韦的脚上见到过同样形状的鞋子,这也更进一步印证了他的推测。嬴政当时并不知道吕不韦才是他的亲生父亲,在他的心目中,这个号称仲父的人只不过是抓住时机送自己的父亲异人回国的幸运者而已,无论他怎么风光多么能干,到什么时候他都是一个身份卑下的贱商而已!加上此刻又知晓了他与母亲的苟合之事,嬴政对吕不韦的看法更是跌至谷底,这个吕不韦,他一定要除掉!

但是吕不韦此刻只是一味地高兴,他看到嬴政小小年纪竟然已经有了这种气派,甚为欣慰,更觉得把一本经国之书做出来是一个明智之举。而在门客们进行书籍编纂工作不久,吕不韦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门客们把编著经国之书当做了一种自由撰写工作,各自为章,根本没有统一的主导思想。所以吕不韦又重新召集门客确立了编撰工作的主导思想和宗旨,令门客们在记录所见所闻所感所知之外,还要注意不能偏离主导思想。为了避免再出现主题偏差的情况,每当书籍编写告一段落之后,吕不韦便会亲自进行编审修订。可以说,吕不韦为了这部书耗尽了心血。但是在吕不韦费尽心力为嬴政编写这样一部经国之书的时候,却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对他厌烦至极的嬴政会不会看这本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