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包拯
14646200000003

第3章 筑堤排沥屯田

唐朝末年,端州除了南边的西江,北边还有两三条小河流,其中最大的一条小河叫沥水。每逢暴雨,北岭山的山坑水夹沙带泥冲涌下来,年深日久,沥水积聚了大量的沙泥,逐渐淤塞。每年春洪夏涝,西江河水又淹没沥水河周围的大片土地,使得七星岩一带汪洋一片,直淹至北岭山下。水退去时,沥水排泄不畅,又积滞成沼泽湿地,成为端州的灾患。也有方志专家认为:西江自三榕峡起,分南北两条水道,经双羊峡汇合流向珠江。端州是夹在其中的内河岛屿,称为“两水夹洲”。唐末宋初,北边水道由于河床高而逐渐淤塞,成为一大片沼泽湿地,仅留南边水道(即现今的西江河道)过零羊峡(后称灵羊峡、羚羊峡)流向珠江。不管怎么说,北宋时,七星岩后沥水一带都是沼泽湿地。包拯来到端州之后,勘察地理,拜访老人,披阅方志史籍,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四十五年前状元陈尧叟任端州知州时筑堤、排沥的方法很好,一可以减轻西江洪水的险情,二可以排除沥水造田地。前人的经验值得借鉴。

陈尧叟,字唐夫。四川阆中人,端拱二年(989)高中状元,时年二十九岁。据《肇庆府志》记载,陈尧叟至道年间(995—997)到端州任知州。他明令沿江各县做好西江水情记录(《高要县志》记载,高要县水情记录从陈尧叟开始),并号召端州人民兴修水利,筑堤防洪。只可惜陈尧叟任满调升后,继任知州没有延续下去。也有学者考证:端州未曾有过状元出任知州。宋至道年间(995—997),陈尧叟是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是在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号召端州百姓兴修水利,筑堤防洪。他还严禁岭南杀人祭鬼,推广种植苎麻,做了不少有益于岭南的事,政绩颇佳,声誉甚好。

包拯认为,筑堤防洪、排沥屯田、发展生产,是改变端州面貌的最好办法。但是,包拯来时的端州境况已与陈尧叟时大不相同,由于数十年间管治不善,洪涝为害,淤积日深,再加上人为的不断破坏,困难比之陈尧叟时大得多了。

北宋时端州少数民族聚集,土著俚僚(以苗、瑶以及水上疍族为主的少数民族)除部分与汉人杂居而逐渐汉化之外,大多数仍是“依深山以居,刀耕火种,以砂仁、豆、芋、楠、漆、皮、藤为利,至地力竭,又徙他山”。清康熙《肇庆府志》载:宋代端州境内外多有徭种,自言盘瓠之裔。椎髻跣足,刀耕火种,生性剽悍,善于登攀,登悬崖如履平地,出入持弩腰刀。男孩刚开始学步,便被长辈用烧铁石络其脚跟,使之感觉变钝,故能践棘茨而不伤,其顽犷自幼而成。烈日下不顶笠,唯履以葵叶,闲时一起捕兽饮酒,击长鼓以为乐,一旦发生纷争,至亲亦会刀枪相向。他们过着十分原始落后的游耕生活,对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数十年来,官府对土著俚僚进行反复的征剿与招抚,虽然曾经响彻山谷田峒的铜鼓多被深埋地下,更多的土著俚僚融合到汉人中去,但仍然有不少不愿屈服的土著俚僚“椎髻跣足”,聚散山林,时常出山骚扰,夺谷抢牛。

凡州官到端州上任,第一要务便是“备峒寇”,就是随时准备征剿那些不服朝廷管治,从山谷中走出来的土著俚僚族群。然而打压愈重,反抗愈烈,越是征剿,越是难以驯服人心。北宋淳化年间(990—994),曾任支度判官,因上书轻言立太子事获罪而被贬为端州知州的冯拯,按照朝廷的政策实施“括丁法”,强行将岭南土著渠帅属下的世袭农奴(洞丁)清查出来,变为向朝廷纳赋供役的“编户”,对俚僚(少数民族)推行亦剿亦抚的政策。此法收效不大,常起反复。

宝元二年(1039),党项族首领元昊(西平王、定难军节度使李德明之子)称帝,建国号夏。康定元年(1040),西夏侵宋,战事复起。而岭南各州、县小股土著俚僚的骚乱也不断出现,也就是在宝元二年(1039)三月,广州地界就有数百疍民揭竿反宋,端州虽未大乱,也已是动荡不安,时局极不稳定。这是社会动乱造成的困难,经济状况更是十分严峻。那时候端州正闹春瘴,千村薜荔,万户萧疏,不仅老弱妇孺,连青壮年也因患上瘟疫而失去劳动生产的能力。包拯这个时候走马上任来到端州,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更何况包拯来端州时,只带了妻儿、家仆,连一个协理政事的助手也没有。而当时的端州府署,也没有留守的同知、通判。包拯孤身一人来到这蛮荒僻远之地,独力支撑政局,更是难上加难!

端州自唐代以来,便是文人士大夫游览观光的圣地,七星岩就有许多名人题刻。大文学家、书法家李邕从钦州起程往澧州,途经端州游览七星岩,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记》,生动地描述了石室瑰丽的自然景观。可是端州的农户却没有欣赏的兴致,他们贫困不堪,生活艰难。比起江淮平原,比起包拯曾任县令的扬州天长县,俨然是两个世界。包拯踏足的端州,是一个土著俚僚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是属于典型的、急待开发的自然型地区。由于洪魔旱魃为害,生产方式落后,农户耕种的都是“望天田”,撒下了种子便听天由命。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落后,加上瘟疫的长期为害,人们完全没有驾驭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

中国历代皇朝都派力役给农民,宋代的力役沿袭自五代,基本上是按户派差,因此力役也称为差役。到北宋中叶,差役的问题日益显现。有官员分析:“且以三千户之邑,五等分(户)等,中等以上(户)可任差遣者的千户;官员、衙前将吏不啻一二百户,并免差遣;州、县、乡村诸邑役人又不啻一二百户。如此则二三年内已总遍差,才得归农,即复应役,直至破尽家业,方得休闲。”这位官员说的只是县役的情况,“衙前”还不是民户的差役,民户负担的差役是州、县役和乡役。由于征役无节制,官员又乘机敲诈,比较富余的农户交纳钱财可以免除差役;而免除了富余农户的差役,实际上又向下摊分,成为中下农户的沉重负担,很多贫苦农户甚至因此而家破业败。

农户为了应付沉重的差役,农业生产受阻,田荒园废,也就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的征收。到了建隆二年(961)五月,朝廷颁诏“令诸州勿复调民给传置,悉代以军卒”。由军役代替民役,这是中国古代役法上的一个重大改革。但是,这个改革触及到官僚阶层的切身利益,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岭南地区,山高皇帝远,更容易阳奉阴违。到了后来,由于战事频繁,力役又逐渐强派回农户头上。

包拯来到端州,眼见沼泽荒丘,颓墙破宅,了无生气。由于瘴疫蔓延,端州居民多受感染,失去了劳动能力。好山好水的端州,此时却是节令催耕急,野地少耕犁。包拯早已知道岭南比不上富饶的江南,却意想不到端州竟然会是如此贫困荒凉。他想起了恩师刘筠的教导:注重实际,力戒空谈,观察社会存在的问题,寻求切实可行的办法。他深入细致地了解了端州的情况,很快就作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作为知端州军州事,他有调遣、指挥地方军队的权力,于是决定利用“以军役代替民役”这一朝廷虽未废止却已经名存实亡的政策。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不是动员地方厢军去“备峒寇”,征剿出山骚扰的俚僚,而是组织地方厢军去筑江堤、排沥水、屯良田、备耕耘,着力恢复生产,继承了陈尧叟筑堤防洪、围堰造地的壮举。

宋代有两种军队:一为“禁军”,即中央军、正规军,也称为上军,被视作“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战”,守卫疆土,以作战为主,《水浒传》中的豹子头林冲,就曾出任过十万禁军教头;一为“厢军”,是各州之镇兵,虽也有守土之责,但主要是从事各种劳役,因此也称为“役兵”。为了适应各种劳役,厢军可以专门招募有一技之长的人,甚至可将发配到当地的罪犯也编入到厢军中去,称为“配军”。林冲被高衙内陷害,也曾做过配军守山神庙的草料场,被人骂作“贼配军”。由于地方厢军兵种复杂,“因事募人,团立新额”,有什么工役便立什么军号,军号也特别多,如桥道军、开河军、宁淮军(日常治理淮河)、步驿军(徒步递送文件),还有诸如水运军、防河军等等。

这时候的端州,积贫积弱。要继承陈尧叟将西江堤加固扩展的工程,防止春汛夏洪泛滥淹浸,排除沥水险情,扩充耕地发展生产,除了动用吃皇粮的军队,再无别的办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到任第一年)改变端州的经济状况。有人力就能开发田地,有田地才能获得收成,有收成才能改变积贫积弱。包拯当机立断,在厢军中组成了筑堤军、排沥军和屯田军,开展大规模的筑堤、排沥和屯田工程。他一边继续将护城堤围继续向西边扩展,一边开沥渠(后沥水)排除余沥,造田耕种。只几个月,高朗地被垦为稻田、菜地,低洼处被开为鱼塘、荷塘,堤围加固扩展,沥水逐渐排走。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有了土地就有了资本,只要撒下种子就会获得收成,沉寂的端州因此有了生气。

这新到任的知军州事,不坐公堂,不征赋税,整天忙着调遣官兵担泥抬石,排水围地,这是从来未见过的新鲜事,引起了端州居民的关注。人们先是远远观望,接着便愈走愈近,官府及时的鼓动、号召,十天半月之后,就有人手痒起来了,有力气的便带上锄头、锹铲,和官兵们一齐干了起来,人气便一天比一天旺盛起来了。调动厢军本来就不是包拯的最终目的,号召农户垦荒屯田、发展生产,才是他的初衷。包拯是让厢军带头做个榜样,让端州的百姓自觉去筑堤、排沥、屯田,走一条自强致富之路。

到了夏种时节,端州就热闹沸腾起来了。不少农户不但耕耘了自己的熟地,还开垦出了新田,很快便在熟地新田上都播下了种子,插下了秧苗。端州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新景象,很快吸引了北岭山林中“依山而居”、以山为食,“至地力竭,又徙他山”的游耕俚僚走出山林,他们看到新来的州官不派兵征剿追杀,却让军兵排水围田,便悄悄地找熟人了解情势,听说新来的州官为人亲善,也就壮起胆来,陆续出山投亲靠友,参加垦荒屯田。

端州州署张贴出告示:凡屯垦出来的田地、鱼塘,都可以按官价卖给端州的农户种养,农户一时缺少银两的,可以到收成之后折谷交纳。端州百姓获悉包拯这一利民政策,奔走相告,不少土著渠帅(农奴主,部族首领)也自动遣散属下洞丁(农奴),到端州买田置业,招募佃农耕作。许多已被遣散又无家室的洞丁,从此获得人身自由成为佃户。

包拯还注意到端州的生产技术落后,特意从天长县招徕制造铁犁嘴的工匠,帮助改良耕作农具,让农民实行深耕细作。不久,屯垦出来的土地插上的秧苗很快就见绿了,端州百姓靠自己的力量,赢来了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包拯春天来到端州知军州事,经过几个月排水屯田,到秋天就获得了罕见的丰收。端州百姓高兴得办起庙会(俗称“出会”)、抬着菩萨神像游行四乡,感谢朝廷给端州派来了一位青天大人,也感激上天的恩赐,欢庆灾疫之年还能获得好收成。大家都祈望从此驱邪攘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十多年前冯拯知端州,以政治军事手段软硬兼施,实施朝廷制定的“括丁法”,没有能够彻底解决的难题,四十年后,包拯以发展经济为根本的“屯田法”,第一年就有了显著的成效。也是来到端州的第一年,包拯在百姓的心目中树立起亲民勤政、为民众办实事的形象,受到端州百姓的拥护爱戴。

有了好收成,就要考虑储粮备荒,兴建储藏粮食的仓库成了当务之急。包拯在府署不远处选址兴建了“广储仓”。明万历《肇庆府志》记载:“丰济仓旧在府署西米仓巷,宋康定元年郡守包拯创建。国朝洪武三年知府步从信迁于府治东二百步,旧名广储,为卫仓。宣德十年革并于府,改今名。”

清康熙《肇庆府志》、道光《肇庆府志》、道光《高要县志》的记载,与明万历《肇庆府志》的记载大致相同。时至今日,端州人将包拯建广储仓的地方称为“米仓巷”,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包拯来到端州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排沥屯田,大力发展生产,迅速改变端州的贫困面貌,与他在天长县一上任就带领百姓上山种植桃树,改造天长县的自然环境一样,都是权为民用、福为民谋,抓关键、办实事,体现了包拯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特别是在端州,他发展生产、储粮备荒、安定民心,抓住了最为关键的大问题,使端州没有因闹饥荒而引发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