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阅读点亮金色年华:现代礼仪常识
14650300000033

第33章 聆听礼仪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有一个说话者,就有一个受话者,即所谓聆听者。作为说话者,要讲究说话的礼仪;作为受话者,要讲究聆听的礼仪。只有两者的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建立起理想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聆听批评教诲的礼仪

1.聆听老师教诲

对学生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是老师应尽的责任,也是社会对老师提出的师德要求。作为学生,聆听老师批评教诲时态度应诚恳,端立于老师身旁,目光略向下。但仍应不时注视老师,表明你在用心聆听。有时老师批评你可能是误解了你,你可以向老师说明原委,跟老师解释,而不应觉得自己受了委屈,情绪激动地跟老师顶撞。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也会有批评方式不对头的时候,这时学生就不应太计较批评方式,而应想道:“老师这样做是为了我好。”这样才能多检查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成长进步。

2.聆听父母教诲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对子女的成长负有重大责任。俗话说:“打是疼,骂是爱,不管不问是祸害。”父母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既不批评也不教育是对孩子的溺爱,是对子女不负责任的表现。

中国古时候要求孩子受父母训示时,“恭敬顺从,遵依教训”(《蒙学须·家塾常仪篇》)、“父坐子立”(《蒙学须知·小学日程篇》)。父母不论说什么,子女都须从命。现代社会家庭中有了民主、平等的气氛,“父坐子立”不必苛求,父亲说错了,子女也可以不从命。

但是不管时代怎样变迁,晚辈对父母恭敬、礼貌的道德要求却不会改变。

儿女在接受父母批评,聆听父母教诲时,应神态庄重,而不应嘻嘻哈哈,更不能顶撞父母。你觉得父母的看法不对,你可以跟父母交谈,如果你的想法是正确的,也不应要求父母马上就能接受你的想法,因为父母是老一代人,接受新事物会有一个过程。如果你的想法是错误的,就应当服从父母的意见。一般情况下,多听听父母的意见总是没什么坏处的,因为父母的生活经验比你丰富。有的同学很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认为他们是“死脑筋”,嫌父母啰唆,并且还动不动辄就跟父母顶撞、赌气,这是很让父母伤心的。

二、听课的礼仪

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致敬,上课专心听讲,踊跃回答问题,下课请老师先行,这是对学生听课最基本的要求。

讲课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难的主要方式。老师来讲课,是老师对学生的培养和帮助。讲一节课教师既费脑力又费体力,十分辛苦。作为学生应该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对老师的培养和帮助表示感谢。上下课时学生起立向老师行注目礼,是学生尊师、答谢老师的一种方式。

上课听讲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教诲的主要学习环节,因此必须专心,做到注意力集中在听老师讲课上,心无二用,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专心听讲不是消极被动地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而应积极思维,敢于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使自己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下了课要请老师先行,这是尊敬老师的表现之一。老师为学生讲完一节课,十分辛苦和劳累,让老师走出教室休息,是对老师的关心、照顾和尊敬。这里包括到本班教室听课的老师。当老师需要留在教室里,示意同学们先行时,同学们再出教室。

三、听演讲、报告的礼仪

听演讲、报告时要注意:第一,按时到场;第二,安静听讲。所谓按时到场,一般是指在演讲、报告开始前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到达,不可迟到。安静听讲,是指在会议进行中不窃窃私语,不议论,不做与会议无关或妨碍会议进行的事情。这样,既可达到自己听演讲、报告的目的,又不影响他人,体现了对其他听众和主持人、演讲人、报告人的尊重,同时也是自尊自爱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