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阅读点亮金色年华:现代礼仪常识
14650300000038

第38章 口头应答礼仪

应答,也称应对,是用语言表示酬答或承诺。应答是否恰当,往往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下面就向青少年朋友介绍应答礼仪的有关常识。

如果见了熟人不打招呼,等于告诉对方不愿再和他交往。受话者如果不回答相应的礼语,也等于拒绝人家的交往,这是不礼貌、缺少教养的表现。因此,当我们听到询问、问候或接受拜访时,一定要真诚、热情而有礼貌地作出应答。

一、道别时的应答礼仪

1.在一次拜访结束后,道别时主人常以“慢走”“请慢走”“走好”“路上当心”“有空请来玩”下次再来”等表示关心的话告别。客人则以“别送了”“请留步”“请回”等语回应。送人远行时,用得比较正式也比较多的祝福语是“一路顺风”“一路平安”。

2.熟识的亲友相遇,双方均可以“有空上我那儿去”“代问家里人好”等告别。如果离一方家近,这一方可以说“到我家喝杯茶”“到我家坐一会儿”“到我家吃了饭再走”等相邀。另一方如表推辞,则以“好,下次一定来拜访您,今天我有事!”等作别。

3.当今最时兴的是简短的“再见!”还有不少青年以“byebye”作别。后者常常只用于平辈的同地位的人当中。

二、道谢时的应答礼仪

1.别人为你花了精力和时间,或者物质上提供了方便条件,或帮助你解决了很大困难时,对别人的一番好意表示感激可用“十分感谢”“谢谢”“多谢”。

2.受人赠礼后,我们习惯上不说“谢谢”,而说:“太让你破费了!”“真不好意思!”“哟,送这么重的礼品干什么啊!”以“受之有愧”的心情表示谢意。受别人道义上的帮助后说:“让你费心了!”托人办事时通常说:“拜托了!”

3.受话人对对方的道谢应该有呼应。如:“不客气”“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走好,欢迎下次再来”等。

4.当一场精彩的演出结束,观众报以热烈鼓掌时,演员应频频鞠躬、连连道谢。领奖人在台上领奖时,应向授奖人和与会者鞠躬致谢。

5.在应答中表示谢意的用语在各地可以通用。如:感到难忘称:“铭心刻骨”,回称“不必”;受人教导称“茅塞顿开”,回称“过奖”;麻烦他人称“打扰”,回称“不打扰”。

三、道歉时的应答礼仪

当一方觉得有损对方时,便向对方表示歉意、认错、请求原谅,这是生活中常有的事。

这时最常用的话是“对不起”“抱歉得很”“十分抱歉”“多有得罪”“希望海涵”“真是过意不去”。态度要亲切、诚恳,语气要委婉、平和。如果漫不经心地丢一句“对不起”就扬长而去,不仅达不到致歉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那就太不应该了。

当别人向自己道一声“对不起”的时候,应该立即作出回应,答一声“没关系!”否则也是失礼。

四、拒绝时的应答礼仪

当别人有求于你,而你又实在难以应承的时候,应该婉言相拒,这里“婉言”是很重要的。

如果生硬地回答一个“不行,不行,确实不行!”往往使别人下不了台。最好能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心平气和的话语向对方道出不能应承的充分理由,使对方感到“不是不为,实不可为”,以取得谅解。

五、回答询问的礼仪

回答询问时,行为举止一是要自然,二是要不失礼节,尤其是要克服怯场的心理。年轻人有时见了陌生人很腼腆,即使是站在全班同学面前,也显得惊慌。这会给人造成缺乏自信的印象。有的人在回答询问时习惯于玩指甲、玩衣服、搔头发、掏耳朵等漫不经心、下意识的动作,这会被讲究礼貌的人视为缺乏教养。

回答询问时,不要多用“我”字,总是以“我”为中心,句句离不开“我”字,不顾别人的心理,不管别人喜不喜欢听,滔滔不绝,这会使人反感。

六、课堂上的应答礼仪

在课堂上对教师应有一套礼仪的形式。上下课时,学生对教师要起立迎送,这绝不能流于形式。身体应直立,面带微笑目视教师。学生要回答问题或有疑问时,应先举手经老师允许后再站起来,绝不应随便发言或接下句。其次对于老师的批评,如与事实有出入,绝不能火冒三丈地当众大声顶撞。老师因调查不周而错误地批评了同学的情况也会发生,应在事后向老师解释清楚,在适当的时候老师也会在私下或公开场合表示歉意的。

七、辩论中的应答礼仪

辩论者的形象很重要,衣冠、发型、举止、神态要符合论题的内容。首先,辩论时应表现出充沛的精力,举止洒脱大方,表情自然,服装整洁、得体,给人以美的外部形象。眼睛要敢于正视观众,凡低头或有意避开观众视线者,均为紧张的表现,必须克服。

其次,声音要宏亮、圆润、甜美,吐字清楚准确,语气、声调、节奏富于变化。若能辅之以恰到好处的手势,当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八、口头应答的注意事项

口头应答一般是以交谈的方式进行的。得体的交谈是一种生活修养,是很重要的。因为人与人之间主要是靠交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联系工作和事务往来中,应答得体与否常常决定许多事情的进行是否顺利甚至成败。应答在交往中的重要性是谁也不能忽视的。

1.注意态度。应答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态度。作为受语者在应答中态度要从容。所谓从容,就是不迫不急,显得很稳重自信,这样既给予对方在仪态上的吸引,又可使对方听得清楚。

2.注意措词。所谓措词,就是你运用的词句。词句的含义必须准确而简练,使对方不致产生疑惑、引起误解。

3.不可滔滔不绝。一般是你把一个意思说完,就应让对方提问或答复。如果不留给对方这样的机会,对方就没兴趣跟你谈话了。

4.使用“感谢”“谢谢”“多谢”应具有即时性。值得道谢的事情已经过了一两天才提“谢谢”,就会使对方莫名其妙。道谢时要说出理由。

5.在应答过程中,不论长辈还是晚辈,都得注视对方,洗耳恭听。凡涉及重大问题,不能不经考虑便随意作答。同样,对一些小事则不宜过多考虑、迟疑不决。

6.应答中应考虑对方的知识及兴趣。古语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在应答时没有照顾对方的原因。如对方的看法与自己不合时,切忌使用凌厉的言辞,即使不能予以更正,也应婉言相告。

7.在应答中一般不宜中途打断别人的话,万一实在需要插话时,一定得先说一句:“对不起,我打断你一下!”“请原谅,我插一句好吗?”要等对方应允后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

8.多用“请”字。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请字来得快。”在应答中多用“请”字会显得亲切融洽。其结构为“请” 动词,如“请坐”“请喝茶”“请稍候”等;还有“请” 动 宾(补),如“请留步”;固定词组,如“向您请安”“敬请光临”等。

9.注意体态语的运用。在应答礼仪中体态语的作用是非同寻常的,正如俗语所说:“入门休问荣枯事,见着容颜便得知。”在应答中举手投足,甚至一颦一顾,无不表现礼仪。因此,掌握好姿态、表情、手势等非语言性行为的分寸是非常重要的。

10.注意语言禁忌。应答中要注意语言禁忌,要懂得回避礼仪。回避礼仪是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并且有深厚的历史积淀,陈垣《史讳举例·序》:“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

(1)逢人莫说“凶”,遇事别谈“祸”。

死亡是人们最恐惧的事,因而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对“死”字的回避,历史悠久,《礼记·曲礼》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到了后世,庶民也极力回避“死”字,称为“卒”“殁”“下世”“谢世”“逝世”“升天”

“不在了”“走了”等。如今战场上死的将士称为“捐躯”“牺牲”“光荣了”

等,以这些含褒义的赞语来回避那个“死”字。

为防止凶祸之事发生,民间还忌讳说与凶祸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词语。出门在外,乘船的人忌说“沉”“停”“破”“漏”之类的字词。称“梨”为“圆果”。叫“伞”为“竖笠”,乃避讳“离”“散”等字音和意思。称“苦瓜”为“凉瓜”,称“吃药”为“吃好茶”,为避“苦”“生病”之意。

以上这些驱凶求吉的语言禁忌,并非全是封建迷信,而是顺应人们祈求平安的文化心理,民间统称“讨彩口”。应答礼仪中,人们非常注意不说凶语,尤以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更是要时刻牢记种种语言禁忌。

(2)世界五光十色,各地“方便”不同。

大千世界,风情各异。单说一个上厕所吧,就够我们见识的了。

“方便方便!”是当今流行最广的说法。“到1号去”是当代最时兴的说法,即解决天字第1号的大事。

在交际中,外国人也普遍使用回避语来表达上厕所。连世界语也有“necesejo”(必需的地方)一字来称呼厕所。世界各国关于“方便”的回避语五花八门:“打山鸡去!”(日本男性用)。“摘花去”(日本女性用)。“我想散步一下”(德国)。“看星星去”(印尼)。“收拾东西去”(前苏联)。“到月球去”(美国男士)。“采野花去”(美国女士)。最不可思议的是英国的说法:“对不起,我要去看我姑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