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爱国·爱国之心从分毫开始
14664700000072

第72章 岳飞精忠报国

1103年,岳飞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农家,由于家境贫寒,他白天耕作,晚上则在柴火旁借着微弱的火光念书学字,他尤其喜欢读兵书。岳飞身体非常好,十几岁就勇力过人,并且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非常正直。

1126年,金兵大举侵犯中原,岳飞心中充满了爱国的豪情,决定参军为国效力。在临行前,母亲姚氏为了勉励儿子,告诫他要始终把国家放在心上,在他的背上用金针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四个字,不仅刻在岳飞的身上,更是刻在了岳飞的心里。

岳飞熟知兵法,在宋钦宗弟弟赵构的帐下,很快因为只带领数百人就杀了金军数千的功劳被看中,升职为秉义郎。之后,赵构让岳飞跟随老将宗泽去陕州救援汴京,自己却躲在远处观望。1127年,汴京被金军攻破,徽宗、钦宗和后宫佳丽,还有大臣们都被掳走,宫中无数的金银珠宝也被金军抢掠一空。在群臣的推举之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宋高宗。他偏听偏信,站在了黄潜善、王伯颜的主和一边。这让岳飞非常愤怒。他上书表达了自己对主和派的不满,主张回击,结果反而被高宗认为是“越权”,免去了职务。

岳飞并没有因为朝廷的昏庸而放弃自己报国的心。三个月后,赵九零推荐岳飞前往河北,与黑背路招抚使张所见面后,岳飞对兵法、军事和地理的熟识让张所大为赞叹,立即任命他为统领,领兵收复了新乡。之后,岳飞又投奔宗泽,被选为“踏白使”,率领500名骑兵抵抗汜水关的敌人。看到地势险要,岳飞分出300人到道路两边,每人两束交叉的柴草在山边埋伏,等到半夜的时候,两边的骑兵高高举起点燃的柴草,照得满山通明,金军大败。

1129年,金兵进一步攻打,南宋的防线土崩瓦解。宋高宗在金兵的追赶下,仅带着8、9人在福州、台州一代乘船漂泊。看到国家危在旦夕,人民生灵涂炭,岳飞勇敢地承担起了抗击金兵的重任。他集结了自己的部队,对大家说:“我辈应当忠义报国,哪怕是死也死得值得。如果投降,则变成蝼蚁之辈,只能苟且偷生了!”官兵受到岳飞的鼓舞,都愿意抗击到底。岳飞定下规矩,士兵不得骚扰偷窃百姓,如果有人违抗,军法处置。1130年,岳飞带着这支队伍向北进发,在清水亭、静安一代获得胜利,并乘胜追击收复了建康。紧接着,他又在救援楚州时大败金军,收复了承周。1134年,岳家军收复襄阳府和周围六郡,被封为清远军节度使。

1138年,作为丞相的秦桧接受了金军议和的诏书,俯首称臣。岳飞坚决反对,再次上书,引起了赵构和秦桧的不满。金军很快撕毁了诏书,再次大举进犯,岳飞上书赵构,要求深入敌境收复国土,得到了全国义士的支持。但是,赵构和秦桧却不许他出兵。回到临安后,岳飞兵权被夺,秦桧又借机进谗言,说岳飞功高震主,有谋反之心。12月,赵构听信了秦桧的话,下令将岳飞赐死。最终,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在狱中用毒酒杀害。

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尽管因为皇帝昏庸,最终被残忍杀害,但是他的业绩是不可抹杀的。他代表着中国人民坚持崇高民族气节的决心,在处境危难中,也能坚持抗击外国入侵,不畏强权。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