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爱国·爱国之心从分毫开始
14664700000075

第75章 千古功臣张学良

说到张学良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历史上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因为张学良是这次事变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周恩来总理曾经就高度评价过张学良将军,称他为“民族英雄”,而这个评价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张学良将军的爱国主义情怀。

时值1935年3月,张学良被国民党高层任命为武昌行营主任。同年4月,蒋介石为了削弱张学良的军力,特命令张学良带兵围剿红军,但是张学良却在此途中遭遇挫折,由此开始对蒋介石的调遣产生反感情绪。这时候的时代背景是日本侵华态势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代表王明于此时发布了“八一宣言”,要求全面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而国民政府则一再妥协。

1936年4月,张学良与周恩来在今天的陕西延安进行了会谈,在谈话中,张学良主动提出联蒋抗日的计划,并被中共中央所采纳,私底下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恰逢此时,中共中央的叶剑英同志又携带国共双方停战协议以及毛泽东的约书来西安,张学良不惜拿出自己的巨额家产赠送给红军,当做冬季衣食补给费用。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张学良与当时担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及第17路军总指挥的杨虎城将军共同向蒋介石当面谏言,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此举遭到了蒋介石的坚决反对。事后,蒋介石不但不反思,甚至以不派兵进攻驻扎在陕北的红军就将他们分别调遣至福建、安徽为由来威胁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

1936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国民党特务军警为镇压此次游行开枪打死一名学生,致使群众非常愤慨,直接到蒋介石所在的临潼示威请愿。羞愤交加的蒋介石命令张学良强令制止学生运动,甚至表示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们开枪。张学良迫于无奈不得不赶到游行现场,但他却没有采取武力,而是极力劝说学生们回去。看着学生们一个个义愤填膺地高举“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条幅,张学良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向群众承诺,一周内将会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至此方才平息了此次游行。

接下来,于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饱含一腔爱国激情信守对学生的承诺,联合杨虎城将军兵谏蒋介石,共同以武力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由于当天是12月12日,所以此次事变又被称为“双十二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关于救国的八项主张,即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就这样,西安事变最终以胜利告终。尽管张学良因此开始了被蒋介石软禁的后半生生涯,直至2011年去世,张学良都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是他有功于国家、有功于人民的爱国事迹,将被永载史册。

所谓“爱国之心,人皆有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像张学良先生这样有武力的人自然也是不遗余力。爱国主义情怀之所以在张学良身上显得如此伟大,或许正是因为他即便身处艰难之境也依然可以不惧个人生死前途,排除万难,试图促成抗日统一战线。因为艰难,所以才弥足珍贵。这种不畏艰难的爱国主义不正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