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冠心病居家自疗手册
14666800000010

第10章 端正心态,宽物宽心才能与健康结伴一生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心理因素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冠心病之所以会发生,除了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外,还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注重从心理层面找原因,对症调养,有助于缓解病情,促进康复。事实证明,心理疗法是治疗冠心病必不可少的有效治疗手段,它与运动、食疗、药物治疗等同等重要,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了对冠心病的综合治疗。

1.病由心生,养病先要养心

具体地讲,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性格特征是冠心病发生的“温床”

性格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因素,冠心病的发生与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A型性格与D型性格。

A型性格通常表现为具有高度的竞争性、好胜心强、不断与所处的环境进行斗争、经常有紧迫感等。这类性格的人办事节奏快,争强好胜,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不满足感,且脾气暴躁。由于他们过于急功近利,事业心太强,责任心太重,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整天处于紧张的工作压力之中,忽视了个人身心健康,是公认的冠心病易患人群。

D型性格的人通常表现为孤僻独处、沉默寡言、消极、忧伤,这类人患心脏病和抑郁症的概率相当高,约有27%~30%的冠心病患者具有D型性格。

(2)极端情绪及压力是产生冠心病的“催化剂”

人体处于正常的情绪状态时,心脏会在平衡状态下正常地进行工作和活动,一旦出现紧张、激动、发怒等极端情绪,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致使交感神经过于紧张兴奋,心跳加速,收缩力加强,心肌耗氧量增加。当冠状动脉已出现狭窄现象时,很容易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加剧,引发或加重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此外,极端情绪还可引发高血压、高血脂,并且容易形成血栓,所有这些因素都可引起动脉硬化。长期、反复处于极端情绪或高压状态下,极易触发冠心病并使病情加重。

(3)心理刺激可使冠心病“死而复发”

科学实验表明,凡是可以引起焦虑、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心理刺激都可诱发冠心病,或者使已经治愈的冠心病复发。研究表明,最可能引发冠心病的心理刺激是配偶的亡故,其他如离婚、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也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应重视“心药”的作用,养病应从养心开始。

2.端正心态,积极地面对病情

专家认为,良好情绪的“医疗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医生们甚至有这样的经验,胜利者的伤口,总比失败者的伤口好得快;没有精神负担的患者,要比有精神负担的患者好得快。

乐观、愉悦、镇定的情绪,不但有助于冠心病的防御,也有助于病情的治疗和康复。能否保持良好的情绪,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乐观地看待生活。生活永远有如意和不如意两个方面,如果总是看到不如意的一面,结局大多不如意;相反,如果总是往好的方面看,去努力,结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喜悦和美好,面对冠心病也是如此。

我国古代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祸相依”的说法,这是很有生活哲理的。凡事我们都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得了病固然不幸,但事情已经这样了,抱怨或沮丧、失落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明智的做法是面对现实,积极寻找对策,换个角度想问题,问题想通了,我们就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实际上,因为患病,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认识人生,明白健康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健康和生命,只要我们下决心改变那些不良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就能登上健康快车,早日走向康复!

3.宽物宽心,与健康结伴一生

我们只有在心理上战胜了自己,随之而来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冠心病患者,尤其是A型、D型性格的易患人群,一定要培养良好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具体方法如下:

(1)学会倾诉

出现情绪困扰、自己难以排解时,不要将这种不良情绪憋在心里,可找自己信任的亲朋倾诉,也可通过心理咨询医生或是心理工作者,寻求指导或接受心理治疗。

(2)善于解脱

生活事件,无论是顺遂得意,还是不尽如人意,都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自己如何去看待,看问题要多角度,不钻牛角尖,要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3)三个“正确”

三个正确,即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社会,把自己的位置定好,就是最好的心理平衡良方。

(4)三个“结合”

第一,既要奉献社会,又要懂得享受生活;第二,既要有进取心,又要时刻保持平常心;第三,既要在事业上精益求精,又要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健康知识储备库

个人的性格类型,无疑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但更为重要的仍然是后天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专家认为,对A型、D型性格的人应进行改造,但不要全盘否定,且不能急于求成。对性格中的某些优势可以保留,如A型性格的人做事利索、工作投入、要求严格等;对身心不利的思想和行为,则应通过学习、心理疏导加以矫正,即对自己的个性进行“优化”。只要“优化”个性,摒弃不良情绪,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做到身心健康,事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