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冠心病居家自疗手册
14666800000005

第5章 亟待走出对冠心病认识的“误区”

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虽多在中老年人身上发作,但病根可能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埋下。待表现出供血不足、血管狭窄等症状时,大多已迟到血管壁纤维化的严重程度,现代医疗手段已难以将其修复!

不过,冠心病是可以防控的,对于这位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危险“敌人”,要早预防、早排查、早治疗,尽量“化敌为友”,这才是对生命认真负责的态度!

作为一种世界性疾病,很多人对冠心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在认识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区,且容易走极端,要么因为过度紧张而引发心理疾病,要么因为对病情毫不在意,而导致病情被延误。以下几种认识误区是极有代表性的,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

1.误区一:重治疗,轻预防

很多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对日常的保健和预防不重视,等发病后才想到不惜一切代价去治疗。这种认知显然是错误的。

冠心病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积累的结果,应该在没有发病时就采取措施,积极预防,包括适当锻炼,戒烟,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疾病等,而不应该忽略预防,等到有病时才想到求治。

2.误区二:不拿症状当回事

有些患者对冠心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在发生心绞痛等急性冠心病症状时,把它当做一般的小毛病,以为稍事休息或服用自认为有效的药物就能缓解症状,消除病痛,结果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有些患者甚至在发生心肌梗死等危重症状时,以为吃几颗“速效救心丸”等普通药物就能挺过去,结果没有及时赶往医院抢救,造成了严重后果,甚至失去了生命。

3.误区三:胸痛就是冠心病

也有些患者一遇到胸痛,就怀疑自己得了冠心病,继而过度紧张、恐惧,结果到医院做心电图及其他检查,却一切正常。

事实上,胸痛不是心脏病的唯一表现,肋间神经炎、颈椎病、胸椎病变、食道反流和消化性溃疡等都会引发胸痛。

典型心绞痛发作所引起的胸痛是突然发生的,症状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左上肢,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还伴有冷汗,常在活动和劳累后发生,也可由情绪激动而诱发。

不典型心绞痛发作时不一定会引起胸痛,其症状表现为胸闷、牙痛和上腹部不适。需要说明的是,心脏病引发的牙痛是阵发性的,不会整日疼痛;胃病引发的疼痛一般和饮食因素相关,且有泛酸、食道烧灼感,而心脏病患者没有这样的症状。

4.误区四:女性不容易得冠心病

由于冠心病患者中男性偏多,这使为数不少的人认为女性不容易得冠心病。

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男性冠心病患者偏多,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是安全的。女性50岁以前因有雌激素的保护,可以相对减少心血管损害,但绝经之后,其患心脏病的风险和男性一样多。因此,女性也要重视呵护心脏,防御冠心病,尤其是绝经后。

5.误区五:血脂正常不会得冠心病

不可否认,高血脂在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方面占有重要因素地位,有着相当的潜在影响,但却不是冠心病的唯一风险因素。有高血脂,不等于就有动脉粥样硬化或是冠心病,而动脉粥样硬化或冠心病患者的血脂也并不一定都很高。

因此,在预防冠心病方面,一个人即使血脂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不能忽视精神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比如长期处于精神紧张、高压状态,会促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心跳加快,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同时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大血液黏滞性和凝固性,很容易诱发冠心病。

6.误区六:冠心病人不适宜运动

临床上发现,很多冠心病患者不敢运动,怕刺激病情再次发作或继续恶化。

事实上,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绝大多数冠心病患者都可采取运动康复治疗,这是早已被研究证实有效的。心脏病患者容易疲劳无力,自信心差,适度运动可提高病人外周肌肉的代偿能力,有助于控制其他危险因素,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7.误区七: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

冠心病虽然多在中老年人身上发作,但此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作用的结果,病根可能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埋下。最开始可能只是在动脉内壁出现“脂纹”,经过几十年的潜伏发展,可能演变成斑块,乃至血管狭窄。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是小胖墩,不少人甚至在青少年时期就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他们很可能就是将来患冠心病的“候选人”。

因此,预防冠心病应从青少年时期抓起,要警惕动脉硬化,尤其是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更应从小就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早防御。

总之,预防冠心病首先要正确认识冠心病,走出传统的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才能抱着正确的心态,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御措施,远离冠心病。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科学的防治首先要建立在正确认识、全面理解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