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沙漠动物探索大百科
14670300000002

第2章  吃苦耐劳的能手——野驴

在高原开阔草甸、荒漠草原、半荒漠以及荒漠地带,生活着一群与骡子相似的大型蹄类动物。它们生性机敏,善于奔跑,敢于野狼比速度;它们“好奇心”极强,常常追随猎人,甚至会跑到猎人的帐篷附近窥探;它们善于爬山,能够随便在岩石或者悬崖上休息。它们是谁?他们就是那吃苦耐劳的能手——野驴。

明星名片:

野驴,也叫蒙古野驴或者赛驴,属于一种大型有蹄类动物,其外形与骡子十分相似。体长可以达到260厘米,肩高大约120厘米左右,尾长约为80厘米左右,体重约为250千克左右。吻部稍细长,耳朵又长又尖,尾巴细且长,尖端的毛也比较长,通常为棕黄色。野驴的四肢强健有力,蹄子比马蹄小一些,但比家驴的略大,颈部、背部具有短鬃毛,颈的背侧、肩部、背部为浅黄棕色,背中央有一条背线一直延伸到尾的基部,其颜色为棕褐色,颈下、胸部、体侧、腹部黄白色,与背侧毛色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野驴是荒漠动物的典型代表,生活在海拔3800米左右的高原开阔草甸、荒漠草原、半荒漠以及荒漠地带。它们集群生活,喜欢白天出行,营地会不断地迁移。野驴生性机敏警惕,善于长时间地奔跑,喜欢在水里洗澡,会游泳。它们的忍耐干渴力很强,冬天主要吃积雪解渴,食禾本科、莎草科和及百合科草类等。

野驴的叫声与家驴的叫声相似,但是,却略显短促而嘶哑。野驴的发情繁殖期在8~9月,雄驴之间为了雌驴会进行激烈的争夺,胜利者拥有交配权。雌驴的孕期约为11个月,每次产1只幼崽,幼崽3~4岁性成熟,寿命25~30年。

野驴主要分布在亚洲腹地,并不是现在家驴的祖先,家驴的祖先是非洲野驴。野驴善于奔跑,奔跑的速度甚至比狼群都快很多,但由于它们的“好奇心”很强,它们经常追随猎人,前后张望,大胆的甚至会跑到猎人的帐篷附近窥探,这就给了偷猎者可乘之机。野驴分为亚洲野驴与非洲野驴,都是十分强壮,能够能吃苦耐劳的动物。它们的耐力非常强,不仅能够耐冷耐热,而且还能够耐饥耐渴。在马属动物中,野驴的动作是最慢的,但是,它们能够长时间不喝水,这一点是马与斑马都不能与之相比的。虽然它们的奔跑速度比不上马或者斑马,但是,其步伐稳健而有耐力。野驴的视觉、听觉、嗅觉都非常敏锐,特别是视觉与听觉更发达。

亚洲野驴产于亚洲和近东地区,包括5个亚种。产在我国境内的有西藏野驴与蒙古野驴。它们栖息在高原地区,有稀疏灌木的沙漠平原以及丘陵地带。野驴的毛色通常为沙黄色至棕色,耳朵长、蹄子小、前额没有额毛。体长约为2~2.2米,尾长约为42~49厘米,肩高约为0.9~1.5米,体重约为260公斤。

人类驯养与使用驴历史要比马长很多。它们单独行动或者结成小群常为5~9只一起活动,偶有也会数十只大群共同出没的。它们过着营迁移生活,清晨会到有水源的地方饮水,白天大部分时间在水源附近觅食与休息,到了傍晚,再返回到宿地。行走的时候,会排成一行,通常,公驴领先,母驴跟在后面。野驴迁移性很大,每天会走很多路。有的时候,会和藏羚与盘羊一同栖息。它们善于奔跑与游水,还喜欢在溪流中洗澡。而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野驴可以好几天不喝水,奔跑速度能够达到每小时45公里。非洲野驴是人们所熟知的家驴的祖先,现存的数量已经十分稀少了,仅仅分布在非洲东北部,沿红海的一小条荒凉地带。与亚洲野驴相比,非洲野驴体型略小,但耳朵要比亚洲野驴大。现存有两个亚种:索马里野驴与努比亚野驴。索马里野驴生活在索马里北部与埃塞俄比亚北部,身体颜色为浅红棕色,腹部为白色,四肢具有黑色的条纹;而努比亚野驴,则栖居在苏丹红海山与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东部,其身体的颜色为灰黄色,腹部为白色,肩部有一黑色条纹。根据条纹可以很容地区分这两个亚种:腿上有黑色横纹且肩上无横纹的是索马里野驴;而肩上有黑色横纹但腿上无横纹的就是努比亚野驴。

非洲野驴十分善于爬山,能够随便在岩石或者悬崖上休息。通常,它们单独行动或者结成小群生活。虽然野驴的数量相对于以前而言,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近几年保护措施得当,野驴的种群数量已经开始逐年增加了,仅在羌塘就有将近6万头。据有关专家估计,1989年的时候,蒙古野驴的数量约为5.6万头左右,1998年的总数接近8万头。

此外,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调查统计发现,在阿里改则县察布乡北部与尼玛县西北部的局部地区也生活着数量庞大的野驴群,有些群体的数量可以达到500头以上。现在,野驴已经成为中国Ⅰ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