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三国(上)》补正
14671000000013

第13章 曹操军民丰衣足食与两袁士兵吃桑葚、河蚌是否同一时候?

“实际上,就在曹操军民官兵丰衣足食的时候,袁绍的士兵在河北吃桑葚、袁术的士兵在江淮吃河蚌。连桑葚和河蚌都没有吃的就吃人,到处都是惨不忍睹的景象(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品三国》第48页

易中天先生的这段话是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魏书》而来的。但他没有全文摘引,现抄录如下:

“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互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葚。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整段读了,就清楚了:原来所谓袁绍、袁术的军人,以及其他各路人马吃的桑葚、河蚌之类,多是在曹操在建安元年(196年)或此前时的景象。其实曹操的部队在此期间,亦不见好。“兴平末,人多饥穷,(杨)沛课民益畜干椹,收豆,阅其有余以补不足,如此积得千余斛,藏在小仓。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三国志·魏书·贾逵传》引《魏略》)

可见曹操部队亦同。当时双方混战,常因粮食奇绌而自动撤兵,如曹操与吕布。

但袁绍坐拥河北四州富庶之地、袁术于江淮鱼米之乡,将士仍是足食的。此处《魏书》所引,实是有时间差之嫌。有如袁绍四州之地,特别是冀州,在荀谌劝韩馥把它出让给袁绍时,就说:“冀州,天下之重资也。”韩的长史耿武等反对出让,也说:“冀州虽鄙,带田百万,谷支十年。”(《三国志·魏书·袁绍传》)后来曹操打进冀州时,也兴奋地说:“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由此可见,在建安元年(196年)后,冀州袁绍粮足,所以在官渡时期,在袁绍损失颜良、文丑等战将后,在曹操撤至官渡、袁绍大军进到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东南)时,沮授献策:“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这就说明袁绍军粮足,相反是曹操军粮少。两军相持稍久,顿见分晓。“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同上)。在许都留守的荀彧也认同“今军食虽少”。

而此时,袁绍仍是有从冀州后方源源不断运粮前来。我们从建安五年(200年)九月的韩猛护粮车几千乘到官渡,十月淳于琼护粮一万余车至乌巢(今河南延津附近)的两次可证,袁绍军粮是充沛的,他比曹操过的日子要好得多。而当时曹操仅是自许下屯田开始,三四年里,即使年年丰收,也难以供应得了的,以至在官渡前线,因粮缺难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