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执悟2
14673400000084

第84章 跋·书之印象

《执悟》《执悟2》兄弟俩问世了,也了却了我多年的愿望,和对友人的一份承诺。感谢沈红波、林嘉良两位同事为我的小书作序。这些读书笔记在过去的四年里分别刊载在余姚合行的《通济》、宁海联社的《草根》上。那些纷纷洒洒的小故事,也是从平常的阅读中挑选,算是“艺海拾贝”。但愿碰巧读到的人们有所会意。

说到读书,并且还要写下感想,着实不是件轻松的事,原先只是自告奋勇想在《通济》、《草根》上投几篇稿,一旦承诺,觉得确是有压力的,这些读后感,是我这几年在看过的近百余本书中挑选,每本书至少看过三遍,第一遍称之为通读,觉得对工作,对生活有所帮助的话,再细读第二遍,并且用彩笔画出要点,做下记号,第三遍才是边读边记下感想。当然,有些书是不宜写感想的,有些感想是不宜写出来的,诸如此类,大家应该都懂的。

对于书,近日我细细回忆自己走过的五十多年人生,书缘或说书之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在蒙童时候,特别是寒暑假期,因为家境尚可,我有每天4分钱(母亲以暑假每天吃一根棒冰的标准)零用钱,那时,街头的小书摊很多,花上两分钱能看两本,细细翻阅,也能花上两个小时。有时还逃课去看。后来回忆那段日子,也是蛮幸福,蛮自由的。

进入中学,文革烈焰愈演愈旺,很多书被视为毒草,记得有一次班上一位庄姓女同学悄悄带了本《青春之歌》在看,被我发现,抢夺过来,翻看后,当众撕毁,名曰拔除毒草。此事此景,历历在目,至今对庄女怀有歉意。我看书最多也是在中学阶段,有一次随母亲去她所在单位的工会主席家,说起我喜欢看书,工会主席带我“参观”了他家的书柜,原来文革开始大扫四旧,单位里的图书即将惨遭“焚书”之厄运,此工会主席悄悄挑选了几百本中外图书搬回家,整整装了两个大衣柜。我如阿里巴巴发现芝麻开门般兴奋。工会主席和我“约法三章”:不得转借他人,不得超时不还(记得一本书三天还,两本书可一周还),不得损坏遗失。很多中外名著我都是在那几年里阅读的,如《家》《春》《秋》,如《静静的顿河》,如《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如《基督山伯爵》等等。有时,我看到书破了,就会用小鞋钉钉住,再用胶水粘好。由此,大大获得工会主席的赞赏,对我的挑书、换书也不再限制。这样的好景,终于在一年秋天宣告结束,起因是我借来的一本苏联早期科幻小说《加林工程师的双曲线体》转借给邻居一大哥,谁知再也没回到我手上,我甚感惭愧并遵守诺言,从此再没去工会主席家借书。

孔乙己说过:窃书不为贼。窃书我倒没有,但仅有的一次赖书还是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我已在工厂做电工,托朋友在市立图书馆搞到借书证。由此,常来常往于图书馆,一次借到一本《仿生学》,说坦克应该造成青蛙一样,飞机应有蜻蜓一样的复眼……我真是爱不释手,到书店去看过几次,都没有,决定作遗失状,当图书馆工作人员说,遗失书作加倍赔偿,我爽快答应,付好赔款,走人。其实,我早已研究过图书馆“借书须知”,认为一本好书加倍“购”得,值!

在部队服役时,我们船队常在淮河流域执行任务,记得一日傍晚,船靠凤台县,我们几个老乡上岸直奔书店,竟然发现《基督山恩仇记》,一套四本,欣喜若狂,要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受文革影响,书市尚未完全开禁。此书也是法国元首戴高乐访华时送给毛泽东主席后重新开始流行。我们三人凑足书款,连夜传阅,现在想来也算是美事一桩。

有时,真没得书看了,大家只能翻阅《字典》、《词典》和《成语词典》,至今,我记得,为拿到一本四角号码字典,我不惜陪一阮姓上海兵整整下了6小时象棋,他感动之余,终于将那本珍贵的字典送我。临复员回家前夕,我以浙江省版新华字典回赠给他,此省版字典里收录了浙江各地方言,可惜的是至今再未看到如此版本。

我也有过因书惹祸,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敏感事件结束后,按上头指令,各单位清查各类图书,我所在的营业部建有小型图书馆,其书都是出差在外时为消遣购得,其实那两年,图书市场泛滥,各类色彩的图书粉墨登场,按照清单,也发现不少。为此,我和我的部门上司还受到严肃批评教育。

自从儿子来到我们家,多年来,我和妻子真是抱着和儿子一起成长的观念,所购之书,皆是幼儿少儿读本,尤其是邻国日本的系列图书,《神奇宝贝》、《名侦探柯南》、《航海王》、《火影忍者》等均为几十本一套的系列动漫,着实占领了中国少儿图书市场,至少影响了一代青少年。将近有十年光景,我每周都会带着儿子去书店,每次绝不空手而归。算来每年购书也在百册以上。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说中国人均每年购书不足两本!想来一是人口多,底子差,任何指标到了中国,只要一人均,都是排名靠后;二是科技发展,微博、微信、电子阅读增加,“快餐”文化方兴未艾,人人时间不够用,哪里还会静下心来,孤灯冷茶伴读书。这也许是时代发展之幸之悲之必然。

我喜欢读书,怎一个“杂”字了得,我又不善于读书,更缺乏像古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地去推敲、考究。我只是作为一种兴之所至。我以为,读多少书,读什么书,无所谓好坏,真如人之口味,五花八门,千人不一。任何书,都有它的营养所在,也有它的过犹不及。读书,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如我以后怕是不会再去涉及金融、企管之类,转而会去阅读中医、养生、人文史记……前段时间去县里公干,一小友送我一套《南怀瑾文集》,我很开心,南怀瑾是儒释道全才,读他的文集,能长见识,够我今后几十年的慢品细嚼。

往事如烟,白驹过隙,随意写来,权作后跋。借此一页,对两本小书问世作过帮助的朋友,再表谢意。

2014年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