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老子
14673800000009

第9章

第五十三章

“章旨”

张松如说:“本章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现象。”“从老子的‘财货有余,是谓盗竽’,到庄子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它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这一历史时代,随着剥削方式的变化以及与此而来的对剩余劳动之剥削的加强,社会上两大对抗阶级矛盾的深化。”

以上说明了本章的时代背景、文章主旨。本章反映的是古代社会政治内容。老子采用杂文式的写法,先说引子谈走到邪路可怕,再谈正文描述昏君宫廷剥削者聚敛挥霍,深刻地揭示出过分剥削所造成的严重社会破坏。因此,此章末尾为画龙点睛之笔:老子怒斥剥削者为盗魁——强盗头子。这同后来《庄子》中“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愤怒呼声何其相似。此章可参见七十五章和七十七章的有关内容。

“原文”

使我介有知也①,行于大道,唯施是畏②。大道甚夷③,民甚好解④,朝甚除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⑥,带利剑,猒食而货财有余⑦,是谓盗夸⑧。盗夸,非道也。

“注释”

①介:坚信不疑,确实。

②施(yí):邪。此指邪路。唯施是畏:宾语“施”借“是”提前到动词“畏”的前面去了。原即“唯畏施”。本句意思,只是害怕(走上)邪路。

③夷:平坦。

④解(xiè):同嶰(xiè),山涧之间。

⑤朝(cháo):朝廷。此指宫廷建筑设备。除:整洁。

⑥服:动词,穿着。文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此指华丽贵重的服装。

⑦猒(yàn):同餍,饱足。

⑧夸:大,魁。盗夸:盗魁,即强盗头子。

“译文”

假使我确实具有智慧,就要走在大道上,只是害怕走上邪路。大道很平坦,但是人君却喜欢走山间的斜径。宫殿非常华美,农田极其荒芜,仓库十分空虚;人君还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享足精美的饮食,搜刮盈余的财物,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强盗头子走的不合乎正“道”呀!

第五十四章

“章旨”

上章讲“盗魁”是“无道”,本章讲“善建者”、“善抱者”是“有道”,故紧承论述“道”的功能和尊道修德的好处。本章采用先总写、后分叙的手法,首先讲“善建”、“善抱”的统治者能按照尊道有道和立德守德的原则,就兴旺发达,可世代享受子孙的祭祀,永不断绝。这是总写,然后分叙,王侯们如能把“道”、“德”这一原则贯彻到个人及天下,就可以取得修身、治家、治乡、治国、治天下的光辉业绩。最后讲怎样知道能达到这样的好效果呢?回答说,是由于观察代表性的身、家、乡……推演而知的。这就是当今说的调查研究,典型引路,全面展开的办法。《礼记·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正与本章同义。

“原文”

善建者不拔①,善抱者不脱②,子孙以祭祀不绝③。修之身④,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夆⑤。修之天下,其德乃博⑥。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⑧?以此⑨。

“注释”

①建:建立。拔:拔出。

②抱:抱持。脱:脱失。

③祭祀(jì sì):祭神祀祖。

④修:整治。含有运用的意思。

⑤夆(pánɡ):丰厚。

⑥博:博大。

⑦邦:指国。

⑧兹(zī):即哉。

⑨此:指代“以身观身”、“以家观家”等五句的内容。

“译文”

善于建立“德”的坚不可拔,善于抱持“道”的牢不松脱,子孙能遵行这个道理,祭祀就可世代永不断绝。用“道”来修身,他的“德”就真诚;用“道”来治家,他的“德”就富余;用“道”来治乡,他的“德”就久长;用“道”来治国,他的“德”就昌盛;用“道”来治天下,他的“德”就博大。按照修身之道来观察一身,按照齐家之道来观察一家,按照合乡之道来观察一乡,按照治国之道来观察一国,按照平天下之道来观察普天下。我凭什么知道普天下的情况呢?依据的就是这个原则。

第五十五章

“章旨”

陈鼓应说:老子用赤子来比喻具有深厚修养境界的人,能返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实饱满的状态,“和之至”是形容心灵凝聚和谐的状态(此说抓到了本章的要点)。

张玉春、金国泰两位认为:本章以婴儿比喻“含德之厚”的得“道”者。他们无知、无欲、无为,因此于内“专气致柔”(第十章),于外不遭异物伤害,永远处于纯真、充实、自然、和谐的状态。告诫人们,贪生纵欲,任气使强,就背离了“道”,就会由盛壮走向衰老死灭。老子是要人们返本复初,“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

这两位学者论述颇客观,既不肯定一切,也未否定一切。有人说得好:本章是描述德到了高深程度的情况,对有德之士提出内心世界的要求(详见《老子新解》)。

“原文”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①。蜂虿虺蛇弗螫②,攫鸟猛兽弗搏③。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④,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耰⑤,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⑥。心使气曰强⑦。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

“注释”

①赤子:初生的婴儿。

②虿(chài):蝎类毒虫。虺(huǐ):毒蛇。螫(zhē):叮刺。

③攫(jué):指猛禽凶鸟用爪疾取。搏:捕捉,抓击。

④牝(pìn)牡:鸟兽的雌性和雄性。会:交合。脧(zuí):小男孩的生殖器。怒:勃起。

⑤耰(yōu):气逆。

⑥祥:指灾殃。

⑦心:指意志。气:精气。

“译文”

含“德”深厚的人,好比初生的婴儿。蜂蝎毒蛇不伤害他,凶禽猛兽不捕抓他,他筋骨柔弱而握物紧牢。他不懂得男女交合,而小生殖器却勃起,是由于精气非常旺盛。他终日号哭不止,却不气逆,是由于和谐达到极点。精气旺盛与元气和谐是自然的常道。掌握了常道,就是明智。贪求生活享受就是祸殃,任性使气损耗精气就是逞强。万物壮盛极而过早衰老,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就会早亡。

第五十六章

“章旨”

本章承上章讲有德之士的修养。上一章侧重有德之士内心世界的要求,比为赤子无知无欲。这一章侧重有德之士外部行为的讲究,主要做到“玄同”。本章所讲做到“玄同”的人,就是上章所说“含德之厚”的得“道”的“圣人”。

本章是老子具体论述“行不言之教”的修养。前二句提示主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次七句说明使之“玄同”的途径:“圣人”不需见闻,无所欲求,不露锋芒,不陷入纠纷,内敛光辉,混同尘俗。这就是老子讲的“不言之教”,这就是有德之士要做到的“玄同”修养。末七句点明效果:“圣人”能超脱于亲疏、利害和贵贱之别,所以是天下最高贵的人。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老子认为最聪明的人不夸夸其谈,不是风头主义者。再是与群众关系密切中要有原则性。

“原文”

知者弗言①,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②。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③,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释”

①知:同“智”。言:说。

②玄同:齐同,均一。指玄妙齐同的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张松如贯通全章解释说:“这里所讲的‘玄同’,也就是‘抱一’、‘得一’,使事物处于一种无差别的状态。在老子那里,他是看到了对立而夸大了‘同一’。”

③贵:尊贵,崇尚。

“译文”

聪明的人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不聪明。堵住耳目孔窍,关闭知欲的门户,调和其光辉,混同于尘垢,挫掉其锋芒,消解其纷乱,这叫做奇妙深奥而与“道”齐同抱一。所以,对于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不可能对他亲近,也不可能对他疏远;不可能对他获利,也不可能使他受害;不可能使他尊贵,也不可能使他卑贱。所以他就成为普天下最尊贵的人。

第五十七章

“章旨”

本章和第三十七章是相对应的,而且从内外、正反两方面入手,比三十七章说得更为具体透彻,观点很鲜明。讲“有为”不如“无为”,从而主张“无为而治”。

本章开头讲的“以正治邦,以奇用兵”是有价值的。老子分清国内百姓和国外敌人的不同,主张采用不同的手段,对内要用正,对外要用奇,要不厌其诈。

老子讲的“法物滋彰,盗贼多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当时的侯王为谋取私利,搜刮民财,搞的法令制度都是害民的,这就是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的原因。老子看到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危害是对的,但在解决问题时提出“无为而治”,只是“乌托邦社会情境的构幻”。

“原文”

以正治邦①,以奇用兵②,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③?夫天下多忌讳④,而民弥贫;民多利器⑤,而邦家滋昏;民多智能,而奇物滋起⑥;法物滋彰⑦,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⑧: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注释”

①正:平正,正规的方法,即指“正道”。

②奇:奇诡之术,出其不意的方法。

③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④忌讳(huì):禁忌避讳。

⑤利器:指图利的精良器具。

⑥奇物:新奇物品。滋:益,更加。

⑦法物:法律制度。通行本作“法令”。彰:彰明,严明。

⑧言:言论,言语。

“译文”

用正道来治理国家,用奇诡的战术对外用兵,用清静无为的策略来掌握天下。我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根据是天下的禁忌越多,百姓就越贫穷;市场图利的器具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的技巧心窍越多,邪风怪事就越发生;法律制度越严明,盗贼反而更多。所以有道的人说:我顺其自然,百姓自会潜移默化;我喜好清静,百姓自会走上正轨;我不扰民生事,百姓自会富裕;我没有贪欲,百姓自会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