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靠天不如靠自己:新农民自立自强创业故事
14677100000019

第19章 给自己打工

1994年,从黑龙江回大连不久,经过反复思考,刘刚觉得到了该结束这种四处漂泊的生活的时候了。出来闯荡为了什么?就是要混出个模样。刘刚说:“不是有一句话吗,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时不知道怎么我就想起了这句话,我想,不想当老板的打工仔也当不好打工仔。所以我决定自己当老板。”

这是刘刚在外边闯荡三年的收获。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踏着成功人的脚步!刘刚终于在社会这所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他要开始“博士后”的实践活动了。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为什么这么大的世界就没有我刘刚的立足之地?说要自己干,其实刘刚并没有钱。当时兜里一共有1000多元钱,这就是刘刚有生以来最大的一笔财富了。

刘刚在五金店老板那里干的时候熟悉了那个行业的朋友,也熟悉了那个行业的规矩,刘刚决定从这里着手。他在一个朋友的门市里租了一个柜台,一个月600元,可以先欠着,又在朋友那里赊了一些货。原来老板回黑龙江的时候还剩了一些破东烂西,打过招呼之后,刘刚也把那些东西弄到了自己的柜台里,总算把自己的一个柜台摆满了。有朋友就是好,手里攥着自己的1000元钱还没动呢,生意已经可以开张了。要不怎么说朋友就是财富呢?店面虽然很小,但那毕竟是自己的,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看上去心里就觉得踏实。

在这个小不点的店面里一共干了将近一年,刘刚手里攒下了3000元钱。刘刚别提有多高兴了,从16岁开始出来闯荡,给别人干了三年,手里才积攒了1000元钱,自己干了不到一年,手里已经攒下3000元钱了,这效率简直没法比。刘刚当时并不太会算这笔账,他用计算器反反复复地比量,要不是周围有人,恨不得把脚趾头也拿出来掰一掰了。最后刘刚得出了一个让自己都非常吃惊的结论:自己当老板干一年顶上给别人打工干十年!

1995年年初,有人承包了大连开发区物资公司的商场,刘刚抓住这个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机遇,来到了物资公司的商场,扩大了经营的规模。也是在这个时候,刘刚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小窝,结束了没有住处的状况。在物资商场的院子里有一个警卫用的小亭子,现在商场都承包出去了,小亭子没用了,刘刚每个月80元钱租下了这个亭子。面积不到5平方米,放一张床之后一个人勉强够转过身来。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巴掌大的地儿,刘刚为之奋斗了五年。一个人毫无背景地在外面打拼,容易吗?

这期间,刘刚遇到了他生命里的又一个贵人——田文龙。刘刚是在给人搓澡的时候认识他的,那个时候田文龙每次到花园别墅都是找刘刚搓澡。有一天田文龙突然在商场里遇到了刘刚,这才知道了刘刚的情况,而田文龙此时正在承包一个工程。没的说,刘刚很自然地就成了田文龙的供货商。田文龙要什么刘刚就给他送什么,田文龙说了:价格由你看着办,不能随便乱来,但是你也要留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就这样,两年下来,刘刚赚下了他的第一桶金——5万元人民币。

刘刚是一个比较有思想的人。有了5万元之后,他开始琢磨了,老是这么像无头苍蝇一样地对缝,干这种杂七杂八的东西不是长久之计,要有自己的主打项目。就这样,刘刚在经过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了轴承和皮带。

刘刚是这么想的:开发区的企业多,而且都是外资企业,自动化程度高。自动化程度越高就需要越多的自动传输设备,这就必然要用更多的轴承、皮带。

而当时,开发区的很多经营项目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进口轴承都需要从广州、北京、上海进货,因为规格太多,价格太高,很多商家都是现买现卖,不存现货。而这样干的结果就必然导致了价格高、供货周期长。

刘刚一干就和别人不一样。他根据客户的需要少量备货。每种规格的轴承,客户要一件他就进两件,渐渐的他的存货就多了起来。由于都是有针对性的备货,他的货从来都不会在手里压太长时间。减少了进货次数,缩短了供货周期,逐渐地刘刚就在开发区站稳了脚跟,他的轴承就代表了开发区的新潮流,很多经营轴承的业户开始到他这里来串货了,他成了众多轴承经营业户的“仓库”。一些特型的轴承、异性轴承、非标准的轴承,一些偏、冷、少的轴承,别人没有的,刘刚都有。

刘刚终于完成了他自己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