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靠天不如靠自己:新农民自立自强创业故事
14677100000006

第6章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刘刚领还真有胆量,说辞职就辞职了。2006年,在他哥刘刚的帮助下,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支起了自己的摊子。要说刘刚领的名字还真没白起,当年娘生哥哥刘刚之前都是女孩子,刘刚之后来了这么一个男孩,于是起名叫刘刚领,意思是刘刚给领来的。现在刘刚领处处都由哥哥刘刚带着,刘刚带他来到了大连,把他送到千森木业,又带他创建了自己的事业,有个人领着还真好。

然而事情也并不都像想象的那么好。刘刚领在自己干的时候租用的门市是一个二楼,就在刘刚的对门,刘刚领想了:你刘刚的生意那么好,我的生意还能差了?其实刘刚领还真想差了,刘刚做生意做多少年了?不管他在几楼,他有老客户,老客户习惯跟着刘刚走,你上哪他就跟到哪,所以刘刚虽然在二楼,生意并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还不断壮大。刘刚领就不同了,你是刚开业,一个老客户都没有,又是在二楼,而且经营项目很单一,只做皮带生意,那肯定不行。开业半年了,就做了一笔像样的买卖,东显电子买了2万多元钱的皮带,再没有什么生意可做,在办公室下了半年的五子棋。

就在这个时候刘刚领认识了一个叫周家树的河南老乡。周家树原来在一家贸易公司当推销员,特点也是擅长忽悠,后来辞职自己干,手里有一大把客户,做都做不过来。为什么做不过来呢?因为缺少资金!刘刚领曾经陪周家树和客户谈过一笔生意,发现无非就是大家在酒桌上应酬应酬,第二天5万元钱的订单就签了。刘刚领似乎一下子就开窍了,他后来不无感慨地说:“出来混了十年,自己还觉得不错呢,原来就是个傻瓜,哪知道生意还可以这么做!”

从陪周家树谈成那单生意开始,刘刚领终于顿悟,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善于忽悠的才干也是从那一天开始突然发挥出来的,以前他其实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沉默寡言的人。

刘刚领开始让周家树给自己介绍客户,主要是合资企业的采购主管。刘刚领胆子大,特点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管三七二十一,来的都是客,吃饭、洗浴、唱歌,合同如果签不成就再来一轮,还是吃饭、洗浴、唱歌……直到签合同为止。别说这一招还真管用,刘刚领的生意马上就大见起色,单子一个接一个地像纸片一样飞来。

生意火起来了,新的问题来了——没有资金。刘刚领毕竟是顿悟过的人,他有办法。他先是让老婆回娘家向村民们抬钱,什么是“抬钱”?抬钱是农村流行的一种借贷行为。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一些村民手里有不少闲钱,但苦于没有什么好的投资渠道,于是便想贷出去,收一些利息。有人由于急着用钱,给的利息就很高,甚至到了“一百块钱要偿付二三十块钱利息”的程度。对这种有“高利贷”意味的借贷方式,当地人叫做“抬钱”。

于是老婆就回娘家抬钱,抬回来20万。结果不到一个月的工夫钱用完了。哪家合资企业都不是一手钱一手货,他们一般是收货之后两个月或三个月才付款,也就是说如果每个月向你采购20万的商品,你手里最少就要有40万到60万的流动资金。面对如雪片一样飞来的订单,20万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于是刘刚领又开始找人合伙,刘刚领在千森木业打工时的老领导入伙了,留日归来的白领入伙了,他们都成了刘刚领的合伙人,都心甘情愿地接受刘刚领的领导。就这样又整来了50万,总算连滚带爬、跟头把式地让公司正常运转起来了。

这让我想起毛泽东在一封信中说过的话:“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做生意不同作诗,但是刘刚领这期间所经历的种种,却正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虽然不足为外人道,但是其中有很多酸甜苦辣的故事,不妨与大家分享一二。

有一个朋友,特别有钱,据说资产过亿,但是文化特低,和刘刚领一样也是小学二年级文化。刘刚领为了让他帮忙介绍客户,就经常陪他喝酒、唱歌。有一天晚上,这朋友喝高了,把着麦克不放手,其实这朋友就会唱一首歌——《洪湖水浪打浪》,而且唱得特别难听,那也得唱啊。这朋友每唱完一首歌还喜欢环顾左右,看谁没给他鼓掌,如果有人不鼓掌他立刻不高兴。他一连唱了16次《洪湖水浪打浪》,他一遍一遍地唱,刘刚领他们就一遍一遍地拍,说是拍巴掌,其实就是拍这朋友的马屁。

还有一个日本客户,要求所有设备必须从无锡采购,因为无锡是这种设备的集散地,价格最低。为了拿到订单,刘刚领只好派人远赴无锡,在那里注册一家企业,并派员在无锡常驻,每次询价报价都是大连无锡之间往来,给人的感觉仿佛所有生意是与无锡做的,其实老板就在大连开发区遥控呢。你日本人精明,咱也不傻!

好了伤疤忘了疼是人的本性,刘刚领也有这毛病。

自从被他老叔坑了之后,伤口好久都没有平复。生意做大之后,情绪好了,就渐渐忘了当年的不愉快,生意周转不过来的时候也时常找他叔捯个短什么的。有一次刘刚领分三次向老叔借了3万元钱,几个月之后,生意周转开了马上就还了。老叔说借条找不到了,刘刚领觉得自己叔叔也没在意,就没要收条。过了不久,老叔找刘刚领帮忙,说要扩大馒头铺生意,让刘刚领投资3万元。这时刘刚领想起了四年前自己在馒头铺的遭遇,大有杯弓蛇影的感觉,说:“我没那么多钱,你要想干,我可以帮你1万元钱,送给你我也不要了,我不想和你合伙。”按说这也可以了,他老叔却很不高兴,竟然拿出先前刘刚领向他借钱时打的借条,把刘刚领告上了法院。原来扩大馒头铺不过是一个借口,人家弄好了套正等着刘刚领往里钻呢!刘刚领别提有多伤心了,他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最后给他老叔8000元总算摆平了这件事。

还有一次,为了签一个大单子,刘刚领一个月只唱歌就花了十多万,4斤重的龙虾不知道吃了多少个,最后都达到刘刚领一看龙虾就反胃的程度,消费最高的一次一个晚上就是8000元。一个月消费10多万元,唱一晚上歌花销8000元对一个大老板来说也许没有什么,但是对一个不到30岁的创业者来说,这种花销的确还是需要有一定胆量的。最后,这个单子还是泡汤了,这就跟写文章一样,有时候有些精美的文章是不经意间完成的,当你刻意为了完成一篇鸿篇巨制而做了很多准备时,反而写不出来了,这才怪呢!

一个小学二年级文化程度、只有29岁的80后,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从“傻瓜”到老板的蜕变。如今他已经拥有了两家公司,年销售额达到300多万。已经拥有了两套房产,购买了3辆汽车,而且还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小家庭。有人猜测他的资产有300万,有人估计他的资产有500万,而别人问他的时候,他却说不知道……这年头女不问年龄,男不问资产,问也问不出真话,你看哪个王婆说自己的瓜是苦的?

有人说刘刚领是无知者无畏,有人说刘刚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大学生就业如此艰难的时下,用这两句话就概括一个只有二年级文化水平的80后艰苦创业的过程,有点过于简单化。

为此我曾查阅了某高校发布的一份有关中国创业观察的报告,就年龄和学历两个方面,报告是这么说的:

首先,机会型创业者的年龄平均低于生存型创业者。而且,年龄越大机会型创业者越少,生存型创业者越多。

其次,机会型创业者的受教育程度平均高于生存型创业者。城市创业者更多是机会型创业,农村创业者更多是生存型创业。

从创业年龄分布看,中国参与创业活动的主要年龄段是25岁~34岁之间,但是,无论男性和女性,在35岁~44岁之间创业意识仍然积极和活跃。

从参与创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分布看,高等教育以下人员是参与创业的主体,这个性质没有改变。但是,从过去6年的趋势看,受到大学及以上教育的、参与创业的人数在增加,这种趋势性的变化应该还会持续。

这报告告诉我们:城市青年、有学历的人员由于生存压力相对来说比较小,选择自己创业的比较少,一般有合适的机会他们才会选择自己创业,否则他们习惯于在惯性支配下在城市里混生活。啃老一族、赖校一族都属此类。

这报告还告诉我们:农村青年、无学历人员由于生存压力大,面临的机会少,所以他们常常是为了生存而选择自主创业。

刘刚领的艰辛创业过程印证了这个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