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心中的校园文化
14684600000019

第19章 回应精神,与之俱进

周亚玲,云南大学洋浦校区2004级历史学基地班本科生。

从云大走过了两年,春、夏、秋、冬四季给了人不同的感受。春——凉风微吹,凉意丝丝沁入人心;夏——暖意融融,使人有一种安逸舒适之感;秋——金色银杏道下,迎着黄昏的夕阳,会有一种幸福满足的感觉;冬——凛冽的寒风入侵,但他的一草一木、一屋一瓦仍然使人有温暖的家的意念。

云大,前人为我们创造了太多的辉煌。自1922年成立私立东陆大学,1923年4月的开学典礼上省长唐继尧亲自颁布“自尊、致知、正义、力行”校训后,它便一直受世人称赞。1930年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改为省立云南大学,到1938年7月改为国立云南大学,几经改组变迁使云大一步步地走向鼎盛。尤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云大更是威名远播,几乎与北大、清华媲美。而熊庆来校长更为云大的今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他任校长期间,云大由省立改为国立,并在日寇侵华、北方沦陷,许多大学转移到西南期间,他高瞻远瞩、实实在在地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以借聘、兼职和举办讲座等途径,充实提高了云大教师队伍,提升了云大的教学质量及科研成果,为云大赢得了“小清华”的美誉。大批著名学者如袁嘉谷(前清经济特科状元)、方国瑜、刘文典、陈垣、费孝通、华罗庚、茅盾、朱自清、闻一多,等等,他们不仅为云大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在这里发表过脍炙人口的文章。与此同时,熊庆来校长于1938年写了云大校歌,提出“大学之重要,不在其存在,而在其学术之生命与精神”的至理名言,并在1949年《云大校庆特刊》上发表了《本校之学术生命与精神》一文。

云大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抗战期间,云南大学至公堂则成为进步人士呼吁抗战、民主、自由的著名论坛。1945年昆明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争民主,反内战的“一二·一”运动中,云大革命师生与西南联大、中法大学等师生一起,并肩战斗,取得了斗争的胜利。1946年在国民党反动派阴谋杀害了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后,云大师生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与威胁,在中共云南省工委的领导下,揭露了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1948年7月,云大师生与全国人民一起,发起了轰动全国的“七一五”运动。云大因此赢得人民的称赞,被誉为“民主的堡垒”。除此之外,1946年云大被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著名大学之一。1994年,中国内地恢复了选举院士,曾在我校任过教的或上过学的先后入选多位。在这批院士中,对我校影响最大的是1937年至1956年期间在我校任教的教师。所有的这些人,他们为云大争了光,给后人开了路。

然而,今天的云大虽然仍向前发展着,但是已没有三、四十年代的辉煌,虽位于中国100所重点大学中,但是当年刻苦求知、务实求真之风恐怕已没有多少。它的辉煌已经在时光中慢慢地褪色、慢慢地消逝。不可否认,云大仍有许多刻苦努力的学子,但毕竟只是一部分啊!他们就像是汪洋大海中的一艘艘小船,面对着气势汹涌的大海,他们又能有多大的力量去拯救、去号召;他们就像是在迷雾中寻找出路的勇者,面对伸手不见十指的世界,他们又有多少信心去战胜、去克服遇到的困难;同时他们也是校园里的一分子,环境造就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在现今这样学风倒退、金钱至上的物质生活中,他们是否又真的能摆脱周围的诱惑而去追求精神上的清新寡欲、去追求学习中的快乐呢?现今的社会早已把太多人的爱国爱校的情操消磨了,这难道不是一种遗憾吗?

作为云大的一部分,面临“211工程”的验收,难道不该贡献一份我们的力量吗?在1996年明确提出“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及吴松校长的“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号召下,我们难道就不该为发扬其优良传统,为其更好的办出特色,为其更好的校纪校风,为其更好的评建创优而努力、而拼搏吗?云大的好与坏不仅关系学校今后能否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云大每一位学子的未来。因此,辉煌的过去不能就这样被时光逝去,我们应该以前人为榜样,为了前人的心血,也为了今日的云大,更为了明天的我们,行动起来吧!云大学子,让我们扬昔日之辉煌,写今日之风采,创未来之宏业。

“点评”

文章以“回应精神,与之俱进”为题,简单阐述了云大过去的辉煌,从中折射出云大过去的校园文化,并通过对云大校园文化精神不足的现状对照,提醒云大要想找回或超越往日云大精神,就务必“俱进”。反映了当今或往后云大校园文化应是一种奋斗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语言简洁,文字通顺,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