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心中的校园文化
14684600000021

第21章 我心中的大学文化——从宿舍文化中看大学生人际交往

路浩宇,云南大学外语学院2004级日语专业本科生。

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这句话告诉我们环境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环境不仅是育人的条件,也是一种手段。在现代条件下,学校物质条件不断改善,各种信息成倍增加,校园环境也变得日益复杂,这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日渐突出,时时处处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及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起着熏陶,渗透和引导的作用。

自古以来,大学肩负着自己独有的“传承与发展知识”的崇高使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陶冶,不断进化。今日的大学,已渐渐成为一个庞大复杂的多元化“城市”,这其中的“元”也就自然地成为了构成“城市”的有机体。具体说来,也就是从大学文化中辐射出的诸如“社团文化”“课桌文化”“广告文化”“宿舍文化”甚至“网络文化”等等。各种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的都具有各自的特色,自成一家,进而丰富了大学文化的内涵,使大学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单调而枯燥的社会机构了。

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集学习、休息、娱乐与交际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学子们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宿舍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射、家庭文化的变异和社会文化的缩影。因此,宿舍在大学校园中不仅有住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对大学生毕业之后步入社会进行理想奋斗,人生追求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宿舍的好坏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行为习惯,道德养成,思想修养,个性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说到宿舍,我们总会联想到自己丰富多彩的宿舍生活:晚上十二点的熄灯时间才是夜生活的开始,伴着洗漱的脸盆和牙杯的声音,肚子饿的就泡包方便面,吃一点零食。女生大部分躺在床上讨论一下最近应该选用什么样的化妆品,或是最新的减肥方法,哪里有打折货和偶遇的标致男生也是同样的热门话题。男生忙完了会把白天没机会说的话一吐为快,回味课堂上的一段令人捧腹的小插曲,讨论新近畅销的某本书。从中国台湾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搞“公投”到忽然发现一幢宿舍楼上出现一位新美女。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代年轻的大学生为这种夜生活赋予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卧谈会”。除此之外,打牌在男生看来是“拖文化”,而每间宿舍都能找到几个能“侃”的,常常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侃文化”,电脑游戏的风行致使“网文化”近乎成了男生宿舍的主流文化。女生宿舍多数是温馨、浪漫和长不大的装饰风格,风铃是悦耳的闺中密语,千纸鹤是最为长久的希冀,各种玩具则是最贴心的知己。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宿舍文化呢?《漫谈学生宿舍文化》的主编聂大银老师给出了我们这样的答案: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的客观条件,在从事各种可能的活动中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宿舍的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规章制度和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

荀子早就说过,人生不能无群。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同样可以说是一个群体。根据调查,占调查人数35%的同学认为进入大学之后最喜欢的地方是宿舍(选择教室的占11%,选择图书馆的占32%,选择体育场的占17%且男生占大多数,选择机房的占5%)。大部分宿舍的同学都来自全国各地,性格各异,作息时间也各不相同,但都相处得其乐融融,原因很简单,就是“群体”二字在起着作用。《人际关系学》中对“群体人际关系”的作用是这样阐述的:首先,群体人际关系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其次,群体人与人之间能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其三,群体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其四,群体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我们感”。调查中,一位同学对自己宿舍的人际关系作出了诠释:我们宿舍六个人,可以两两的分成三类,因此我们被戏谑地称为“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三哥,三嫂”。大哥性格内敛,大嫂稍微外向一点,她们都是学习用功的女生,所以走得比较近;“三哥,三嫂”是典型的小女生,爱打扮,爱减肥,爱逛街,爱聊八卦……她们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了;剩下的两位自然是“二哥,二嫂”了。晚上十点到十一点大家都下了晚自习,把一天中遇到的奇闻轶事眉飞色舞地讲述一番,大家再七嘴八舌地讨论,好不热闹。

宿舍这个群体具体来讲是一种自发性和偶然性比较强的非正式群体。即不需要由上级组织强行安排或指定某个宿舍一定要由谁来组成,通常会有一些自发性的变更。这就决定了舍友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即由陌生到熟悉,由内向到外向,由疏远到亲近,由排斥到认同。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对宿舍文化的看法,我们以性别,专业,年级,宿舍人数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为参考,对住在云南大学洋浦校区的同学作了简要的问卷调查,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方面的内容:首先,女生对宿舍的依恋程度要远远大于男生,女生认为适当的装饰宿舍或举办“窗花比赛”是非常必要的,而男生则是选择无所谓的居多;住在四人间的同学对舍友亲密感的认同度没有住六人间同学的认同度高,住在四人间的同学家庭状况相对较好,而且大都是独生子女,宿舍里大都拥有自己的电脑,月消费大致在500至700元之间。他们并不经常讨论国家时政问题,他们认为在宿舍里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是电脑(选择率为33%,选择与舍友聊天的女同学占23%,男同学占14%)。而与此同时,住在六人间的同学非常愿意自行组织各种小型聚会,上课或外出更愿意统一行动;对宿舍成员的逃课现象选择“不好,并加以制止”的宿舍中能够拿到奖学金的同学占40%~50%,并且这样的宿舍都会选择每周去听一两次讲座;高年级的同学大多数会选择在宿舍谈论与专业或者就业有关的话题,而低年级的同学更愿意谈论有关娱乐或情感方面的话题。

同时,我们也发现,同一个宿舍的同学在未经商议的情况下,对同一问题选择同一答案的几率比较大。由此,宿舍的人际关系问题也就清楚地表现出来了,宿舍这一客观环境给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稳定而可靠的场所,它在冥冥之中影响着大学生生活方式以及对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大学生在个人社会化的同时,其个体差异也就潜移默化地成为构成宿舍文化甚至校园文化的有机体,两者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

调查过后,我们对宿舍文化中的人际交往方式的表征作出总结如下:第一种是统一型,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极端的类别。前者是属于共同奋起型,后者是共同堕落型。前者是大学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所起到的最积极最健康作用的表征,同一个宿舍的同学会在一种良好的舍风熏陶之下,共同努力,共同加油,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社会实践中成绩均为优秀,这样的宿舍经常会成为大家共同学习的榜样,也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文明宿舍”“奋进宿舍”及“免检宿舍”等。而后者,就是被一种低下消极的舍风所影响,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迟到,早退,逃课甚至挂科,连同原本并不很差的同学一起退步。第二种是积极孤独型,我们常说有个体的地方就会有差别,任何地方都不乏遗世独立者。宿舍中也一样,瞄准远大的人生目标,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摒弃无谓的纷争,摒弃凡庸与无聊,摒弃鸡毛蒜皮,这便是积极的孤独者。这种同学大都独来独往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面,看似无关世事,其实是独具魅力的,因为他们正在加快脚步向着目标靠近。第三种为与世无争型,这种类型的大都以谈恋爱的同学居多,他们与其他同学的交往甚少,但并不能说他们有着空虚的精神世界,因为他们无关世事,只活在两个人的世界中,他们只要求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并不关心除学习与恋爱以外的事情,是一种不能以积极或消极来界定的人际关系。第四种为消极孤独型,日本哲学家三木清曾经形象地说过:孤独不在深山,而在大街,不在单独的个人,而在众多的人群中间,宿舍同样是这样的一个群体,这种孤独并非是指身体上的独处,而是说虽然形成了个性,确立了自我,却找不到知音,找不到心灵沟通的方式,更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它本质上是心灵的寂寞。这种同学一般是沉默寡言,没有朋友,缺少关怀,一般不会被人注意,这是大学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种消极甚至危险的情况。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宿舍的互动关系中体现出了新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但同时以上这种情况导致的心理问题甚至由此引发的一些事件也逐年增加。

综上所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色已明显地表现出来:

第一,迫切性。根据调查表明,青年时期是一生中在交往方面较独特的阶段,有迫切的交友愿望,同时大学生本人也具有急于了解社会和他人的强烈愿望,这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愿望在其心理中所占的位置极为重要。

第二,单纯性。大学生由于种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人际交往显得较为单纯,并没有十分错综复杂的隶属、依附和政治经济关系,一般只限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和长辈之间。

第三,稳定性。大学生奋斗目标一致,没有根本利益之争,而且有较长期的共同学习和生活阶段,其人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保持一种协调、和睦、非对抗性局面。

第四,精神交往性。大学生人际关系不是以物质关系为前提,也不进行某种产品交换,更多的是以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切磋学问,探索人生,抚慰激励等为内容,这种精神交往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定内容。

正如一位美国教育家所说,任何一种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孩子们发表演说,而且孩子们会明确注意到它,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熏陶和影响。宿舍作为大学校园的一部分,也就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载体与依托。其中宿舍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所起的巨大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首先,激励功能是宿舍文化功能的显著标志,每个大学生基本上都要在大学期间确立自己的最终人生目标,或是就业或是考研,在其目标尚未确立之前,宿舍会给学子们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家在确立人生目标这一点上,一定谁都不愿意落后吧,久而久之,一种积极向上的舍风也就会形成了。其次,宿舍文化的调适功能也是极其重要的,来自大江南北的学子们突然要在同一个宿舍里建起一个“共同的家”实属不易,毕竟“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但随着几年的共同相处,就是再锐利的锋芒也会被磨成鹅卵石,虽然“个体差异”不会消失,但宿舍文化的熏陶与渲染会渐渐的使其变得平缓与黯淡,同一宿舍的同学就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集体的“我们感”。此外,宿舍功能还表现在它的导向功能,规范功能,等等,无不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不言而喻,每个宿舍都有着与自己特点相一致的宿舍文化,张扬也好,内敛也罢,也许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大学就是我们的家,宿舍连着你我他”,这是当代大学生对宿舍文化共同的认可,正是宿舍带给了大家一种稳定而温馨的依托感,才使莘莘学子在纯洁美丽的“象牙塔”中顺利圆满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时期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转变,学生宿舍文化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宿舍园区从某种程度上讲也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整体面貌,在优雅,舒畅的宿舍文化的熏陶下,能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大学的氛围,学习的气氛。那么,如何能够让大学宿舍文化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功能,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从而为创造一个文明,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打下基础,这一问题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

“点评”

本文选取大学宿舍这一特殊视角,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宿舍文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章认为,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集学习、休息、娱乐与交际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多功能场所。该文具体、生动、有趣,有一定的研究数据和理论分析,对学校宿舍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