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肝病一本通
14688800000112

第112章 干扰素的临床效果如何

干扰素虽然是目前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首选药物,但并不是特效药物,疗效是有限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剂量300万单位/日,隔日一次,连续6个月,HBeAg阴转率为50%左右。现主张加大剂量(500万单位至1000万单位),延长疗程至12个月,疗效可能有所提高。在HBeAg阴转后,其抗体(抗-HBe)可呈阳性,称为e抗原抗体的血清转换,即通常所说的大三阳变为小三阳了。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阴转率更低,仅为10%~15%。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过干扰素治疗约有30%的病人可获得长期持续的疗效,提高了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减少了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急性乙型肝炎因无特效的治疗方法,HBV感染后约有10%转为慢性HBV无症状携带者;约有30%的患者在急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由于干扰素活性低、不足以产生有效的内生干扰素,从而导致向慢性化发展。故主张可用干扰素治疗急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明显缩短了病程,提高了表面抗体的应答率。

对于丙型肝炎,目前公认的首选有效治疗药物还是干扰素,尤其对急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较好,及时应用可防止慢性化发展,而所有的慢性丙型肝炎均应争取干扰素的及时应用。通常给予干扰素300万单位,每周3次,疗程至少6个月,最好延长至1年或更长。近期治疗结束时的完全应答率(即转按酶复常和HCV-RNA阴转)为40%~50%,加大剂量疗效提高有限,而延长疗程则有可能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神奇的核苷(酸)类似物——乙肝病毒的克星

1995年,人们发现一种新的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抗病毒作用强而迅速,对乙肝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不良反应少,可以口服,使用方便。很快成为治疗慢性乙肝的大热门药物。但尽管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疗效显赫,使用1年以后,一些病人出现了耐药,病情复发。原因是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出现了变异,这种变异使病毒获得了抵抗拉米夫定的能力,发生了耐药。

随后,新的核苷类药物接连被研究出来。这类药物可分为两大类,即核苷类似物和核苷酸类似物。前者包括拉米夫定(贺普丁)、恩替卡韦(博路定)、替比夫定(素比福)等,后者包括阿德福韦酯(贺维力、代丁)、替诺福韦等。

阿德福韦对拉米夫定耐药或不耐药的乙肝病毒都有效;恩替卡韦比拉米夫定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更加强大,而且不容易发生耐药;替比夫定比拉米夫定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更强、更迅速。

神秘的“耐药基因屏障”

所谓的“耐药基因屏障”是指乙肝病毒对某种抗病毒药物产生耐药的难易程度。当病毒抑制完全时,一方面药物敏感株被最大限度地抑制,另一方面由于病毒复制减少,病毒耐药突变株产生也明显减少;当病毒抑制不完全时,病毒还在复制,使耐药突变的可能性增加。

强效抗病毒药物具有病毒耐药的“高屏障”,一是指药物动力学屏障,即药物到达靶器官的浓度与抑制病毒所需浓度的比值,药物到达靶器官的浓度愈高,抑制病毒所需浓度愈低,其比值愈大,呈“高药物动力学屏障”;二是指高基因屏障需要多个基因位点同时发生突变才能产生耐药;三是指突变病毒株的生存能力。

“耐药基因屏障”好比一堵墙。对于一些药物,当病毒基因出现一个位点突变时,就会产生耐药性,比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等;如果需要病毒的多个基因位点同时突变才产生耐药性,就相当于令这堵墙增高了许多,这就是所谓的“高耐药基因屏障”。

拉米夫定建议治疗的对象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以外的其他HBV相关慢性疾病,拉米夫定应该在高年资专科医生指导下慎重使用。(1)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病人常在接受化疗2~3个疗程后出现HBV-DNA水平升高,继而出现肝功能衰竭,所以开始化疗时不用拉米夫定,若出现乙型肝炎复发再用;(2)肝硬化病人,如果病毒复制活跃,可加速病情进一步发展,肝脏炎症坏死加重、甚至发生重型肝炎;纤维增生和肝硬化进展,严重功能失代偿,并发肝癌。因此及时抗病毒治疗是延缓和阻止肝硬化进展的手段。特别是在早期肝硬化阶段和出现失代偿倾向时及时阻止病情进展。肝硬化应用拉米夫定有很多益处,但绝不要轻易停药,否则有可能引起病情恶化,甚至导致病人死亡;(3)拟接受肝抑制和肝移植的病人:为防止术后复发,肝移植术前应给予1~3个月的拉米夫定的治疗,术后仍应继续长期使用;(4)拉米夫定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待确定,故暂不推荐对12岁以下患者实施治疗。

阿德福韦酯对拉米夫定耐药株有效

阿德福韦酯由阿德福韦2个分子的三甲基醋酸酯化而成,口服吸收良好,在血浆或组织内可迅速转化为阿德福韦。之后,阿德福韦通过细胞内腺苷酸激酶进一步转化为其最终活形成分——二磷酸阿德福韦。在乙肝病毒DNA复制过程中,与天然的三磷酸脱氧腺苷(Datp)竞争结合HBV多聚酶。当二磷酸阿德福韦结合到HBV-DNA链上后,阻止DNA链的延伸,从而中止乙肝病毒的复制。对拉米夫定耐药的各种乙肝病毒YMDD耐药株均有较好的疗效。所以,在出现乙肝病毒YMDD变异后应该立即改用或联合应用阿德福韦治疗。

阿德福韦酯也可能产生耐药突变,耐药株虽然出现较晚,但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耐药率明显升高,1年内为0%,2年后为3%,第5年明显升高至29%。由于它的抗病毒作用位点不同于拉米夫定,因此HBV对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不具有交叉耐药。

乙肝病毒变异不可怕,但停药有危险

乙肝病毒同其他病毒一样,在复制的过程中经常发生核苷酸变异,又称为突变,突变可以发生在病毒基因的各个部位,这是自然现象,也是物种进化过程的必要步骤。所谓YMDD变异是指在逆转录酶编码区基因序列中的蛋氨酸(M)被异亮氨酸(I)或缬氨酸(V)替代。在长期应用拉米夫定时,可能发生YMDD变异。治疗前没有发生变异的病毒通常称为“野毒株”,它的致病性远比变异株强。当YMDD变异病毒数量超过野毒株时,它就成为优势株,拉米夫定失去了对变异病毒的抑制作用,故出现病毒重新复制现象。但病毒复制活性较低,所以HBV-DNA浓度一般低于治疗前,转氨酶可以正常,也可以升高,并非病情加重。如果突然停用核苷类药物会造成野毒株重新变成优势株,这时病情可能突然加重。

替比夫定比拉米夫定有更强的病毒抑制作用

替比夫定为天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自然L-对映体,是人工合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抗乙肝病毒(HBV)DNA多聚酶药物。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腺苷,腺苷的细胞内半衰期为14小时。替比夫定5’-腺苷通过与HBV中自然底物胸腺嘧啶5’-腺苷竞争,从而抑制HBV-DNA多聚酶的活性;通过整合到HBV-DNA中造成乙肝病毒(HBV)DNA链延长终止,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替比夫定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替比夫定比拉米夫定有更强的病毒抑制作用,24周时在HBeAg(+)患者中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分别有45%、32%(P=0.0001)检测不到HBV-DNA,而HBeAg(-)患者的这一比例分别为80%和70%(P=0.0129)。104周时替比夫定组患者的血清HBV-DNA与基线相比的下降程度显著大于拉米夫定组HBeAg(+)患者。

恩替卡韦不易异致耐药

无论是拉米夫定还是阿德福韦酯,都只需1个HBV-DNA基因位点发生突变即可产生耐药,但乙肝病毒对恩替卡韦产生耐药需要3个基因位点突变,其中包括两个拉米夫定耐药突变位点。也就是说,对恩替卡韦的耐药必须建立在对拉米夫定耐药的基础上。必须要有YMDD变异的存在,在YMDD变异株上,进一步变异才可形成对恩替卡韦的耐药性。一般来说,YMDD突变常发生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以后,并随治疗时间延长发生率逐渐增高。初次拉米夫定治疗1年时YMDD突变发生率为14%~32%,第2、3、4、5年发生率分别为38%、49%、65%和75%。恩替卡韦与阿德福韦酯之间无交叉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