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会输的孩子
14689700000015

第15章 诀窍2 突破小我

摆脱以“我”为中心的思考

我家里常常看“西翼(West Wing)”这部美国电视剧。讲述的是美国白宫的故事。

有一天,看电视的肖恩问道,为什么白宫里的人说话都那么快,在走廊里走的时候也不停地说话,边走边做各种各样的决定呢。

我们告诉他,因为白宫每天都要做很多决定,人们总是非常忙,为了正确快速地处理无数的事情,就不得不快速地行动。

肖恩点了点头又问道,

“那么总统为什么要那样?”

在韩国的电视里,总统总是很少说话,保持着权威的模样,参谋们自然地说话的样子就更加罕见了。

但在这部电视剧中,总统和参谋们有时会进行可怕的争执。总统并不固执己见或是强调“我”怎样怎样。参谋们在总统的面前也不会手足无措或是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而是由衷地进言,双方尽量找出妥协点。

当然,电视和现实之间有一些差异。但这无疑展示出了美国的职场文化。连白宫都是如此,更不用说一般的单位了。

一旦在工作中说,“我的性格因为比较挑剔……”或是“我是比较谨慎的人……”结果只会听到“性格不好很引以为荣吗?”或是“工作和性格有什么关系吗?”这样的斥责。

他们认为,“工作和性格是两回事,我们不是因为你的性格雇用你,而是因为你的能力雇用你”。没有人会听你谈论你的性格,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回家和父母说的事情。

我也并不认为西欧文化全都是合理和正确的,但是,这一点却是我们应该吸收的。

不仅仅是工作中,在社交聚会或是家庭聚会中,我们也难以摆脱这种潜意识的以我为中心的思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使我们笼罩在自我中心的思考下,对别人的意见听也没听就开始生气,甚至把坚定自己的意见当成一种自豪,或者会对别人说“我是这样的人,你不知道吗?”,或是“我让你做你就要做”等,这种傲慢到底从何而来呢?

我认为最大的原因就是家庭教育。

在家里,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因此说“我性格不行,不能忍受!”这样的话也无所谓。而且,因为总是和为自己做这做那的父母一起生活,很容易会认为“别人也认为我可爱,也会适应我的性格”。

“他能忍受那样的性格吗?”

“那么说会遭殃的,他的性格你还不知道?”

有些父母往往过于顾及孩子,孩子就会变得自负,认为“我”是最厉害的,成为令别人反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练习“去掉我”

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两个孩子。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认为自己的孩子了不起。所以,当他们进入社会以后,就会发现在很多了不起的人中,“我”显得十分渺小。

因此,父母所应该做的不是强调“我”,而是要不断地练习“去掉我”。凡事不是以我为中心,而是以我们为中心,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我们。

为此,父母应该首先抛弃只有我的孩子了不起的想法。不是用主观的爱来看护孩子成长,而是首先要培养孩子在社会上生存的竞争力。

每个孩子都强调“我”,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的要求多半会得到家里的满足。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就大声要求,而多数父母也不管合理与否就满足这种要求。

下面是一个后辈有效地对付在公共场所经常任性的孩子的故事。

全家人一起去购物中心给孩子挑选玩具,结果孩子不见了。找了很久发现原来孩子在交款台前面。怀里抱着一个变形机器人,正笑着朝妈妈喊。

看着孩子在陌生的地方也一个人挑机器人,然后站到收款台前等着,后辈感到很欣慰。并打算给孩子结账。但是孩子挑选的机器人太贵了。于是后辈对孩子说这个太贵了,不能买,让他再另外挑选一个别的。孩子一听到这话,就一屁股坐到地上开始跺着脚大哭起来。

这令后辈感到不知所措,犹豫是不是就那样买下。但是脑海中浮现出了平时如果不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他也是这样不管在那里,就一屁股坐到地上跺脚大哭的场面,而最终大人还是会满足他的要求。如果继续下去,很容易就会让孩子永远养成这样的坏习惯。

于是,后辈开始和孩子讲道理,说明为什么不能给他买这个玩具,这样任性地坐在地上哭是多么不好的行为,如果再不听话的话,那么家里人就不得不扔下他直接走了。但是孩子还是没有停止大哭,于是后辈和家里人就扔下他走出了玩具店。

等孩子的哭声平静下来,后辈偷偷进去一看,发现孩子已经把玩具放回了原处。打这以后,孩子任性的毛病也渐渐改掉了。

有时候有必要明确的告诉孩子,什么是能得到的,什么不是,划分出两者的界限。

强调“我”的价值的竞争力才是第一位的

和强调“我”的思维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认为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

只要一提到和外国相关的事例,我们就会说“因为这里是韩国……”,“由于我国的特殊性……”,“那是美国,但这是韩国”,“由于我们具备了比其他国家更特殊的背景和内部特征……”等等,赋予我们所处的环境以特别的意义。

当然,我们的民族是十分优秀的,并且是一个非常有自豪感的民族,但是,不顾个人能力而只是一味地强调国家的特殊性,有时会使我们在世界上显得滑稽而不被认可。

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一起学习的人中,有一个是汉城大学的毕业生。

有一天,很多学生在一起做自我介绍,他介绍说,自己是汉城大学毕业的,汉城大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并说他的夫人也是汉城大学毕业的。

结果,教授摇了摇头问道:“你是坐汽车来的吗?”教授和大部分学生连韩国在哪都不知道,那么汉城大学的毕业生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强调“我”的家庭,“我”的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最重要的还是强调“我”的价值所应具备的竞争力。

本节提要

现在,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强调“我”,而是不断地练习“去掉我”。从我开始让步,凡事不是以我为中心,而是以我们为中心,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我们。

为此,父母应该首先抛弃只有我的孩子了不起的想法。不是用主观的爱来看护孩子成长,而是首先要培养孩子在社会上生存的竞争力。

每个孩子都强调“我”,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的要求多半会得到家里的满足。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就大声要求,而多数父母也不管合理与否就满足这种要求。

这是《犹太法典》里非常有意思的一段。

兄妹俩为一块剩下来的馅饼争吵。哥哥拿着刀,想切一块大的给自己,这个时候,母亲进来了,看到这个情况的母亲这样说:“谁切这个馅饼不重要,但是切的人要让对方先挑,明白了吗?”

结果,哥哥把剩下的馅饼切的刚刚好。

如果是韩国的妈妈会怎么说呢?我想,要么会教育兄妹俩个要和平地平分东西,要么就是责备孩子不懂得让步。

这个故事并不表示擅长教育孩子“协商”技巧的犹太人母亲的做法完全正确。相对于犹太人冷静的“头脑”来说,我们是一个更重视火热的“心”的民族。大部分的韩国母亲都会责备孩子为了一块馅饼而争吵,或是直接平分这块馅饼给孩子。事实上,我们都是在这样的母亲的教育下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