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柏杨智慧忠告全集珍藏版
14690700000011

第11章 爱好改变命运

盖“人”这个玩意儿,听劝而改变生活方式的不多。——柏杨《吸烟戒烟》

柏杨先生说:人听劝而改变生活的不多。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固执而闻名于世的人。一般来说,固执的人都是不愿改变自己本来的想法和计划的,包括自身的爱好。现在不少人认为“读书无用”,最实际的是权力和金钱。这是很短视的。人为何要学习呢?人有别于动物正在于他的文化,如果没有文化,人与兽何别?而文化的传播与继承非要读书不可。

中国文化的奠基人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他后来的成就都基于他15岁时立志于学习。在谈到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时,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爱仁德而不爱学习,那他肯定会被愚昧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那必将被放荡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好信实但却不爱学习,那必将被戕害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好直率而不爱读书,那么他将会被偏激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那么,他可能被祸乱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好刚强而不喜爱读书,那他可能将被狂妄所蒙蔽。

人的好恶从内容看也有高下之分。献身公众事业,乐于从事对社会、对他人有利的工作,这种喜好是高层次的。如果一个人所喜所恋所嗜所好的是奇珍异宝,他势必会玩物丧志。如果一个人贪图的是金银财物,他就会变成一个守财奴。这种喜好是低层次的。

傅玄的《戒言篇》中说:“夫贪荣重利,常人之性也。上之所好,荣利存焉,故上好之下必趋之不已,虽死不避也。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贪荣而重利也,故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贵其所尚则礼让兴,抑其所贪则廉耻存。”是说喜好名利地位,贪图享乐、金钱是人的本性,一般人都是这样。君王所喜好的,自有名誉、利益在其中,那么臣民就必然会趋之若鹜,追求不已,即使是为此而死也不在乎,也不会回避。可见君王的喜好对于臣民的影响有多大。先哲圣人们知道人们都有扬善和崇尚道德的一面,也有贪图富贵名利地位的一面,于是就发扬其好的方面,抑制其丑恶的一方面。提倡向善向德,那么社会之中文明之风就能够兴起,忍耐住、抑制住贪图富贵功名利禄的一面,那么人人都知廉耻。可见人的好恶不仅关系到自身,也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的形成。

人有七情六欲,自然也有对事物的喜欢与厌恶之情。凡是世间美好的东西,人都喜欢,但这些东西毕竟有限,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凡是那些丑恶的东西,有识之士均在回避,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避开的事情。个人的好恶也会影响其他的人,尤其是掌握了一定权力和能在社会中起一定作用的人,他们的好恶可以影响一代人,所以应该让自己的好恶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有时个人的好恶会和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发生矛盾,你喜欢的别人也喜欢,你讨厌的别人也讨厌,那么则必须忍耐住自己的性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好恶是有一定层次的。出于公心,由于公众的利益而喜欢一件事或一个人,是有德之人,同样,为了公众的理由去厌恶一个人或一件事,他的厌恶是正确的。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赞赏和鄙视,要正确地加以分析,看看赞赏自己的是什么人,厌恶自己的又是什么人。如果每每称颂自己的是世上的小人,那么他们对你的喜爱是可怕的,正说明你自身有不少问题。如果赞扬你的是正人君子,那说明你确实是正直的人。如果厌恶你的是小人,表明你为人行事是出于公心,你是圣贤。如果厌恶你的是正人君子,那么你自己就要去检查自己的行为到底有哪些失误之处,引以为戒。

人的情感往往能够左右人的行动。对人不要过分地表示出自己喜欢或厌恶的心态,不然好恶不忍,会带来灾祸。人的感情也有一种迁移,这种迁移作用使得人由于喜欢某人某事也连带喜欢和他有关的人或事物。正是由于这种移情作用,也能使人见物生情,触景生性,不能忘记以前别人的过错或是对自己的侮辱,从而更加厌恶以往的恶交。这都是不知道什么是人的真正好恶,应该保留哪些爱好,应该厌恶什么事情的结果。

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会激发人的工作热情,让人把工作当作乐趣,而不是负担,因而赚钱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有了精神上的愉悦和物质上的保障,这样的生活的确是没什么遗憾的、好后悔的了。

工作地点没变,你可以换换上下班的方式或乘车路线,如你每天骑自行车,今天你可以乘坐公共汽车,观察一下周围匆匆忙忙的各种表情的人群;工作内容没变,但可以换一种方式看看是否可提高效率,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周末是否全家出去看场美国大片;节假日是否狠心去吃顿大餐,体会一下到豪华场所消费的快感;安排些力所能及的旅游项目,去看看秋叶泛黄显红、万里长城的雄伟;试着动手拆装自行车、电视机,看自己是否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心灵手巧;培养一些适合自己的业余爱好,坚持下去就会发现其乐无穷;搞些可能的投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