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柏杨智慧忠告全集珍藏版
14690700000013

第13章 师承不是神明

不扬弃师承,中国学术水准就一直倒退,不能跃升。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洛阳暴动·五一九年己亥》

在没有飞机原子弹,没有电脑电冰箱的古代,技艺的流传和传播,靠的是一批能工巧匠收几个伶俐的小徒弟来继承自己的衣钵。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若果然聪明用心,自然水到渠成得到了吃饭的家伙,说不准还能搞点发明创造,让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过这些凭的可是各人的造化,只有少数几个有能力的人而能为之,否则就不会只有一个毕昇,只有一个蔡伦和黄道婆了。绝大部分匠人还是谨遵师命,每日里来回地鼓捣学来的那点子技术。有的师父在教徒弟的时候因怕徒儿将来超过自己,就偷偷儿地留了一招,如果徒弟自己再不思进取,那恐怕永远都比不上老师,而老师又比不上祖师爷了。

柏杨先生说:“师承,是一种毒药,两千年来,一直在摧毁中国人的创意,阻挠社会进步。西方文化精髓最早表现在柏拉图的一句话:‘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中国文化则恰恰相反:‘我爱我师,因为我师就是真理!’实际情形是:‘我师就是饭碗!’真理一旦和饭碗结合,事态就十分严重,不但自己不敢批判老师的见解,也不准别人批判,如果有人批判,立刻奋不顾身,群起猛攻。蠢血沸腾地去保卫老师,也就是保卫自己的饭碗。对老师的任何质疑,都是异端,罪大恶极。”

……

“不扬弃师承,中国学术水准就一直倒退,不能跃升。”(白话版《资治通鉴·洛阳暴动·五一九年己亥》)

所以,一个有志向的人,如果不摒弃师承,则追求进步的愿望就始终是一个幻想,永远没有美梦成真的一天。要发展自己,就必须走一条创新之路。

创新,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改变自己生存方式的权力。早一点觉悟的人最先达到事业的顶峰,迟钝的人则永远没什么出息。

创新与师承,在辩证统一之间,维持着看似藕断其实丝连的关系。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还是那句话,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不成功,不等于未来不成功;同样,过去你在某一方面出色了,不等于未来你一定能够很出色。因此,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将你的出色进行到底。

《伊索寓言》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位穷人到富商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妨碍我们干活。”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人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惊讶地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想了想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荠菜、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你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更有效的方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能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办法。

创新也不神秘。创新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创新活动不仅仅是科学家们的事,普通人想成功也能办到。当然,你得下番苦工夫,如果只知道坐享其成,那么就只能像白日做梦,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创新思维也不是无源之水。“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创新者的性格。创新是座挖掘不尽的宝藏,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创新者往往有这样的顿悟。

做任何工作,首先是思路,然后才是方法。比如创新,主要是思路的创新,这是最根本的创新,也是最艰苦、最直接的创新。创新之要敢为先。但敢想不是空想、幻想,而是在具备一定的理论思维层次上,用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深刻的、合理的分析、判断、推理、综合。其结果应该是新颖、先进、有实用价值。

创新要敢闯。敢闯不是蛮干瞎闯,不是唯书唯上,而是在准确把握工作全局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敢于冒险、敢于冒尖、永不言败。敢闯是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价值,是创新发展的具体行动,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只有遵从实际敢于实践,才能真正使思想创新成果转化为工作创新成果。

懂得创新,学会创新,纵使你成不了大众的英雄,也会成为自己的英雄,因为你战胜了自己的怯懦和卑微,你在创造自己的时代,从这个角度来讲,倘若你不成功,那么谁还敢夸口说自己已然获得成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