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柏杨智慧忠告全集珍藏版
14690700000026

第26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一同做贼,自己又是主角,一旦败露,硬称清白如水,东西都是别人偷的,可笑亦复可憎。一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一个接一个全是卑劣行为,他就一生可耻。——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洛阳暴动·五一三年癸巳》

柏杨先生就是以一种关怀的姿态去对待人们,他不但挖掘出了人性中的弱点,还告诉你那样做的结果是什么,以期改变人们的错误心理,用一颗最纯洁本色的心灵去迎接那个有资格荣登极乐世界的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有过能改,不再犯过。所以用人,用有过之人也是常事,应该看到他的过错只不过是偶然的,他的大方向是好的。

《尚书·伊训》中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话,是说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不求全责备,检查约束自己的时候,也许还不如别人。要求别人怎么去做的时候,应该首先问一下自己能否做到。推己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团结能够团结的人,共同做好工作。一味地苛求,就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后汉光武帝刘秀能最后登上皇帝宝座,和他的胸怀宽广、善于笼络人心有关。

刘秀从饶阳脱险后,联合了许多支部队一起攻打王郎,各路军马在刘秀的指挥下,攻下邯郸,杀了王郎,并且缴获了王宫里的大批文书档案。这些文书中,有几千封各地官员给王郎的信,信中说了刘秀不少坏话,劝王郎早些消灭他。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一下那些写信的人该倒霉了。谁知刘秀对这些信连看也不看,反而当着各路军马将领的面,把信全都烧了。

有些人对刘秀这么干很是奇怪,刘秀却淡淡地一笑说:“过去的事何必再追究呢?让人家睡个安稳觉吧。”这件事传出去,那些原来反对过刘秀的人都对他既感激又佩服,反过来愿意为他出力了。

消灭王郎后,更始帝刘玄派御史传达诏令,立刘秀为萧王,并让他交出兵权。当时王莽已经被杀,更始帝进了长安,但他不管理朝政,任部下胡作非为,很快就激起了人民的反对。全国各地的豪强地主也趁机各自拉起队伍,烧杀抢掠。只有刘秀的汉军军纪严明,赏罚分明;政治上招集人才,争取民心,为夺取天下作准备。公元24年秋天,刘秀带领汉军,先后打败了铜马军、高湖军和重连军。

为了笼络人心,他封这些部队的投降将领为列侯。但是这些投降的将领并不安心,老担心刘秀总有一天会收拾了他们。刘秀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就让他们各回原来的军营统帅部队,然后自己骑着马,只带几个随从,到各军营去检阅。

投降的将领见刘秀这么信任他们,都很受感动,在一起议论说:“萧王这是把一颗真心放到别人肚子里,也就是推心置腹呀!我们能不为他拼死出力吗?”从此都一心向着刘秀了。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说:“古代圣明的君主在帽子上挂上垂旒,是为了挡住视线,塞住耳朵,是为了让听觉模糊。水如果太清了就不会有鱼,人如果太认真了就不会有朋友。”不是不听不看,而是不去听得那么“认真”,看得过分的清楚,糊涂一点(尤其是对他人的短处)不是什么坏事。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伯宗对晋侯景公说:“谚语说:衡量事物的标准应该放在心里,大河里会容纳污泥,深山里会隐藏疾病,美玉里会含有瑕疵,国君能够容忍一切,这才是天下通行的道理。”国君虽然尊贵,也时常要容忍不光彩、不名誉的事,这是自然的道理,这是由于小错误并没有伤害大的德行。

苛察之忍,集中起来说不外乎三点:一是对人不求全责备,用人之长;二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三是对人民的统治应该是宽柔而不是残酷。

对于什么事,只去注重其每个环节是否细致,但是却忘记了在处理事物的时候应该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一件件事处理起来,时间紧不够用的先不说,弄不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大凡历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杰,都常常是身怀绝技,但他们也都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的道理,所以要想赢得胜利,后发制人,都是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轻易地暴露和表现自己的才能。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自以为是,他们为人处世,以谦虚好学为荣。常以自己的无知或不如人而惭愧,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向别人求教,丰富和完善自我是他们的目的。即使自己确有才智,也不会四处去出风头,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克制和忍耐住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理。

“出头的椽子先烂”,过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过分地招摇,首先会招致对自己的损害,尤其是受到有妒忌之心的小人的攻击。忍耐住这种自我显示的心情,一则能使自己谦虚好学,二则可以保护自身不受损害,有利于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

有些人根本称不上有什么美德或才智,只不过是爱显示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例如知道别人的隐私比他人多,知道什么方面的传闻比别人早,这种雕虫小技,本来根本不值得夸口。在一般情况下,忍住显示自己才智的欲望,可以获得更多的才能,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为炫耀自己的才能,招致他人对自己妒忌、诋毁、攻击、陷害。

农夫锄草,是要除去庄稼有害的东西;贤能的人修养自己,是要除去对道德有害的东西。思考对道德没有好处的事情,这是心的糟粕;说对道德没有好处的话,这是言语中的糟粕;做对道德没有好处的事情,是行为上的糟粕。思想合乎道德,智力就是上等的;说话合乎道德,语言就值得学习;做事合乎道德,行为就值得模仿。射箭射不好,却想教人,没有人跟他学;品行不端,却想谈论人,没有人听。千里马只有伯乐认识,并不妨碍它是千里马。品行也是一样,只有贤良的人了解,不妨碍他是杰出的人才。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量”的宰相史不乏人,狄仁杰就是如此,堪称楷模。狄仁杰治国治民轻车熟道,能力非凡,难得的还是容忍别人,不计个人私怨,不遗余力地推荐有才之士,使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受益匪浅。这是一种无比的豁达和高尚。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如此宽宏大量,卓有远见,凡夫俗子们是否也应作些思考呢?

公元688年,越王李贞叛乱,宰相张光辅领兵讨伐。官兵因军纪败坏,鱼肉百姓,影响极坏,这时,身为刺史的狄仁杰挺身而出,指责宰相张光辅治军无方。叛乱平息后,受牵连的有六七百家,许多无辜的人都要惨遭杀害。狄仁杰负责行刑,他认为这是草菅人命,便冒着杀身之危,向武则天上书,终使这些人免遭杀害。

武则天认识到狄仁杰确实是个人才,便连续提升了他。有一次,武则天单独召见狄仁杰说:“你为刺史时,政治清明,治理有方,百姓拥戴,可是有人在朝廷上弹劾你,你想知道诬告你的是谁吗?”

狄仁杰磊落地说:“臣如有过错,请陛下赐教!至于说臣坏话的人,臣不愿知其姓名,以便臣等能和睦相处!”武则天听后,感到狄仁杰器量大,能容人可堪重用,更加器重他。狄仁杰好面折廷诤,常常违背武则天的旨意,武则天也曾动怒,使狄仁杰遭到贬官。日久见人心,经过几件事情之后,武则天既看出了他的才能,也看出了他的忠心,以后每当他们政见不一时,武则天总是屈意从之。就在狄仁杰遭到左迁时,将军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保荐他,狄仁杰并不知道这件事,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一赳赳武夫而已。回到京城以后,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你看娄师德是否有知人之明、荐人之德?”

狄仁杰说:“娄将军谨慎供职,还没听说过他荐举人才!”武则天笑着对狄仁杰说:“朕起用你,全凭娄将军的力荐!”这件事使狄仁杰很受感动。自己与娄师德非亲非故,他秉公荐贤,并不是为了使人感恩戴德,实在是高出自己很多。从此,狄仁杰特别留意物色人才,随时向朝廷推荐。当时契丹国经常侵扰唐朝边境,其名将主要是李楷固与骆务整,他们屡次打败唐军,杀死很多唐军将士。后来,他俩归降,朝中许多大臣纷纷上书武则天,请求杀死二人。狄仁杰的意见与此相左,对武则天说:“这两位将军骁勇无比,他们以前能力事其主,现在也必能尽心于我朝,请用圣德安抚,赦免他们的罪过!”

和这两个人作战被杀死的唐军将士与朝廷上许多大臣非亲即故,这些大臣极力主张要杀死这两个契丹将领。狄仁杰针锋相对地说:“处理政事应以国家为重,岂能由个人恩怨决定!”并坚持为这两个人请求官职。

武则天听从了狄仁杰的建议,封李楷固为左铃卫将军,封骆务整为右武威将军,令他们守卫边防,从此边境得到安宁。

如果有人犯了一个错误,那就好比把牛奶倒翻了,反正你也不能再喝了。重要的是你应该用善意的态度去找犯错误的人谈话,使他下决心不再重犯这类错误。

可是事实上,当人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往往狠狠地训斥一顿犯错误的人。其结果,当他离开你时,必存报复之意,闷闷不乐,决心要在不远的将来想办法再冒犯一次。这样,他肯定无心去改正他的错误。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重大的错误,对于犯错误者,只要不是重犯,就应当给予信任和重用,鼓励他们从失败和错误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错误都会记忆犹新,这就使他们在工作中的考虑更加完整,处事会更加谨慎,无形之中弥补了其他同事犯同样的错误。给予信任和支持,能够使其从错误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更加忠于企业,更有责任感,也能够更好地为企业作贡献。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

三个旅行者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晚上归来,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前面的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会没有事呢?”

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没有摔伤呢?”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稳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摔伤。”

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

拿拐杖的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有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跌跤。”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生命的主宰权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无论何时,我们都必须要对自己负责。对于自己的缺陷,小心谨慎就会少犯错误,而对于自己的优势同样也不能麻痹大意,因为淋雨的人,经常是打着伞的人,跌跤的人,经常是拄着拐杖的人,如果总是有恃无恐,灾难也就会乘虚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