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柏杨智慧忠告全集珍藏版
14690700000030

第30章 扶住它,你可以永远地站立

桓温终于放弃晋帝国帝位,不是力量不够,而是他对自己的必胜把握,没有自信;而自信,正是英雄事业的必要条件。

——柏杨《饭桶军阀》

人生就是一幅卷起来的画卷,这画卷永远没有尽头。有的人向社会展示了几张,就戛然而止;有的人却展示了许许多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展示。开启这画卷的手就是一种心态——自信。自信心有多强,能力就有多强。

桓温是南北朝叱咤风云的将领,他率领晋国子弟与前秦、前燕、后赵等国交战,无不大胜而还。可是对于他一生的作为柏杨先生却觉得不过如此而已。他说:桓温被称为一代枭雄,见识和才干在晋帝国群官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但这只能证明当时将相,全是草包,不能证明桓温真是第一流人才。他最大的缺点是在需要作最后决定时,他却丧失孤注一掷的胆量。克劳塞维茨说过:“有人以为战争理论常会劝人选择‘最谨慎的’,这种想法,完全错误,如果战争理论确有所劝,以战争本质而言,他必劝人选择最有决定性的,也就是‘最大胆的’。永远勿忘:没有胆量,绝不会成为伟大的统帅。”诸葛亮太过谨慎,所以永远不能够大胜,但也不致大败。桓温似乎只有一次大胜,但征服成汉帝国时的那次大胜,却出于部属对号令执行的错误,当他下令撤退时,部属竟击起进攻的战鼓,虽然因错得福。可是,错永远是错,说明他在面对难以预测的情况时,总是逃避。以后的灞上之役、枋头之役,无不失利,原因全都在此。如果了解身为统帅的桓温的性格,几乎可以预料他的结局。

在灞上,跟长安相距咫尺,他不敢挺进;在枋头,跟邺城也相距咫尺,他也不敢挺进。两次溃败,都不是因为攻击,而都是因为撤退。为什么他不敢攻击?理由当然可以装一卡车,但主要的是,他的胆量不够,在必须冒险时,却出奇地畏缩,同样,这种性格反映在桓温的政治行为上,他显然渴望篡夺政权,无奈,他虽有篡夺政权的决心,却不敢篡夺。十四任帝司马昱卧病,一夜之间,发出四次诏书,征召桓温进京,这是上天赐下的篡夺良机,桓温竟然拒绝,使人怀疑他的智力商数。他之所以拒绝,由于他的恐惧,恐惧掉进陷阱。因为他无胆,所以在节骨眼上,也就无能。桓温终于放弃晋帝国帝位,不是力量不够,而是他对自己的必胜把握,没有自信;而自信,正是英雄事业的必要条件。所以,桓温不能称为枭雄,不过一个较王敦略高一筹的饭桶军阀而已。

可见对于一个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看你有多少金钱,多少宝马名驹,而是看你有几分胆色几分信心,因为它们是使一个人最终走向成功而不是落魄的有效武器。

如果有坚定的自信,即使再平凡的人,也能做出惊人的事业来;缺乏自信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干、优良的天赋,也很难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像柏杨先生从历史中看到的桓温,还有同样放不开手脚的李密,明里看起来很是铁腕可实际却还是求助于特务暗箱操控的崇祯皇帝,都是因不自信而断送了江山。这些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自信,是自身的一种信念,是对自己的一种坚决的肯定,如果自信在你身上如火如荼地上演着美妙的激情戏,那么必将使他人尊重并信任你,如果你自己都对自己不信任,又怎么能指望别人也信任你呢?

在遇到挫折时,如果你认为自己被打倒了,那么你就是真正地被打倒了。如果你认为自己仍屹立不倒,那你就真的屹立不倒。如果你想赢,但又认为自己没有实力,那你一定不会赢。如果你认为自己会失败,那你必败无疑。如果你自惭形秽,那你就不会成为一个强者。同样,如果你不觉得自己聪明,那你就成不了聪明的人。你不觉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他人认为你是一个善人,对你来说也算不上是一直向往的品德。

你或许会认为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你成就一番事业的机会和概率近似于零。但是,重要的并不在于你现在的地位是多么卑微或者手头从事的工作是多么微不足道,只要你心存进步的意愿,只要你不局限于狭小的圈子,只要你渴望着有朝一日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只要你希冀着攀登上成功的巅峰并愿意为此付出切实有效的努力,那么不会再有什么艰难的外部原因,你终将成功。正如胚芽通过大量的积蓄最终萌发出地面一样,你也将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渐渐地远离平庸,拥有一个比较有优势的人生。

一切胜利皆始于个人求胜的意志和信心。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么他就能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在日常生活中,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是,胜利者都属于有信心的人都是生命的强者。

因此,你可以不相信天,不相信地,不相信伟人或名流,不相信金银财宝,不相信功名利禄。但是,你不可以不相信自己。天无法改变你,地无法改变你,伟人或名流也无法改变你,但是,你自己却可以改变自己。

战国时,强秦压境,赵国的平原君准备带二十位门客去楚国,希望说服楚国与赵国建立抗秦联盟。当十九位文武双全的门客选好,还差一位时,坐在最后的毛遂自荐而出。平原君嘲讽地说:“有本事的人就好像带尖的锥子放在布口袋里,它的尖很快就会显露出来,而你来了三年还没显出本事,你就不用去了吧。”毛遂说:“如果公子把我早一天放在布袋里的话,我恐怕整个锥子都扎出来了,更不用说锥子尖了。”毛遂充满自信的话使平原君打消了顾虑,带他去了楚国。在楚王犹豫不决时,毛遂挺身而出,大义凛然,说服了楚王,使得赵楚联盟终于达成。毛遂自荐也因之成为一个人充满自信的象征。

我们讲一个人要有自信心,但不可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要对自身优势与劣势有正确的分析判断。自信心是激励自己实现伟大志向的一种信念,而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个人野心的膨胀。自信是以理智为前提的,自信必须自觉,自信必须清醒,自信必须背靠真理。真正有自信心的人,不会拒绝别人的提醒和建议。他们不会因别人提了些尖锐的意见就恼火、就沮丧、就置这些提意见的人于死地而后快。他们有海纳百川的度量,也有改过自新的勇气,因为他们相信,这只能使他们更完善,取得更大成功。

自信必须有知识和技能做后盾,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这里,还要提醒一点,过分自信也是不可以的。英国的埃·斯宾塞说过:“过分自信的人将会使自己处于脆弱而动摇的地位。”过分自信,会使自己变得盲目;过分夸大自我的力量,忽视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会听不进别人正确的批评和建议。《三国演义》里,马谡奉诸葛亮之命来防守街亭。副将王平建议马谡在五路总口当道下寨,马谡却非要在山上扎营不可。王平说:“只怕敌兵来后,将山团团围住,就危险了。”马谡却“自信”地说:“我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且向我请教,你为什么不听我的安排?”结果他兵败街亭,被诸葛亮挥泪斩首。马谡的悲剧就在于过分自信。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既自信又不过分自信。英国的托富勒说:“很少有人能够恰如其分地相信自己。”我们要的就是“恰如其分”的自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实事求是,这样的自信才能真正帮助我们成功。

当一个人下定决心准备去做一件事情,如果认为有这个能力,并且已将无论成败的结局置之度外,那么可以说已完成了一半;若你对自己充满自信,确定拥有了统筹全局的能力且不妄自尊大的话,那么恭喜你,只要再经受一点点的磨炼,生活就会变成你梦想中的那颗宝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