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证明,隔辈人带孩子,成功率不足30%。
吕女士曾经是某个国家机关人事处的处长,临近退休的时候,单位里一再挽留她,希望她能够继续留在单位里带一带年轻人。还有一个印刷厂也请她去当厂长,并开出了丰厚的报酬,希望利用她当初的人事关系让那个小小的印刷厂起死回生。
但这些都被吕女士坚定地拒绝了。因为她还没有退休的时候,女儿已经预约了她退休以后的时间:为了外孙女能选个好的学校读书,必须把外孙女的户口迁移到自家来。当然,外孙女上学接送的任务也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她的头上。现在,吕女士每天要接送外孙女三次,忙得可谓不亦乐乎,一些熟悉的邻居都称她为“四陪”:陪吃、陪住、陪学、陪玩。说起外孙女来,吕女士满脸的温馨和幸福:
就这么一个孩子,让我干什么都值得!
张先生和吕女士不同,他还没有退休呢。但是,单位里的同事们都看出来了,张先生近来情绪有些不对劲。本来张先生是个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单位里谁都没来,张先生也肯定来了;单位里谁都走了,张先生肯定还没走。但最近这段时间,他来得晚了,走得早了,还时不时地去找领导,跟领导商量提前退休的事情。为什么?原来,几个月前他有了孙子,老伴前年就没了,这照看孙子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儿子和儿媳也是这么想的。他们都认为,反正老张也快退休了,还那么卖命干什么?不如回家“发挥余热”更好。
当代社会,生活节奏无疑在不断加快,一些年轻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常常感到无暇照管自己的孩子,这时,照料孙辈的重担就落在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身上;另一方面,一些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出于对下一代的喜爱之情,也心甘情愿地挑起带孩子的重任。于是就形成了隔代家庭结构。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统计,隔代家庭目前有增多的趋势,20%~30%老年人带过孙辈,由此也产生了“隔代抚养”和“隔代教育”问题。
无可置疑,老年人带孩子的确存在一定的优势。有人曾经总结出了隔代教育的三大优点:一是对孙辈的发育成长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识经验丰富的祖辈的超前引导才脱颖而出的;二是对子辈有利,子辈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辈接去教养,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志于事业;三是对祖辈有利,不仅可以解除孤寂,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生命活力,还可为老有所为、发挥余热提供机会。
这种与孙辈玩耍游戏的天伦之乐对帮助老人保持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大有裨益。
为什么隔代人会更亲一些呢?难道仅仅是血缘关系吗?一些心理学家们分析,老年人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光用血缘关系来解释是不够的,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心理上的共同之处。有研究表明,7岁的儿童和70岁的老年人在心理年龄上有惊人的相似,因此,老年人更爱和孩子在一起玩耍;另外,由于年轻人整日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经常和老人一起聊一聊,孙辈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时间的空白和情感的虚空;第三,父辈和祖辈人在一起相处,往往由于双方都是成年人而各执己见,年轻人更容易坚持自己的主张,更愿意追逐新潮,而这些又常常是老年人所不齿的东西。因此,两者之间很容易形成矛盾和隔阂。祖孙两代人在一起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祖辈人出于亲情愿意顺着孙辈人的愿望;孙辈人由于年龄关系又很难固执己见。因此,两代人在一起便会“亲上加亲”。
然而,我们又不能不看到,隔代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调查证明,隔辈人带孩子,成功率不足30%。那么,为什么老年人付出了一切,收获却不尽人意呢?
看一看下面的几个隔代教育误区,也许您就会明白了。
误区一:溺爱是祖辈带孩子的主要问题。老年人出于对第三代的过分疼爱,常常对孩子百依百顺,关怀备至,所以老人带大的孩子一般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也有的老年人对孙辈有求必应。只要是孙辈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一律给予满足。这样的孩子往往霸道、一意孤行;还有的老年人容易对孩子的缺点“护短”,与孩子的父母教育方法、教育态度不一致。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两面人格。之所以产生上面的这几种情况,主要还是“隔代亲”的“亲”字泛滥,祖辈对孙辈常常包办代替一切,有求必应,缺点包容,错误体谅。这样的教育容易阻碍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和独立行为的发展。
一些专家还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研究,将从小在托儿所、幼儿园长大的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他们截然不同。那些在幼儿园长大的小学生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社交圈子大,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做,胆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伤像没事一样,很小就会过马路等。
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学生则不然,有的二三年级了,还要老人接送,万事不能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也不想干。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
误区二:以经验代替科学,垄断对孙辈的教育权。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把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归结到祖辈们身上,年轻一代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存在各种不科学的观念和方法。但比较而言,祖辈们的确更容易靠经验来带孩子。主要原因在于一些祖辈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识面较窄,接受的又是几十年前的教育。时至今日,他们学习新知识较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之前。而且,祖辈人由于带过几个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是“过来人”,“吃过的盐比年轻人吃过的米都多”。因此,“经验”与“科学”发生冲突就是必然了。
误区三:祖辈世界观隔代传播。祖辈们虽然经验丰富,但是他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多年以前,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存在某些差异。通俗一点儿讲,有不少老人看问题的眼光陈旧一些,与时代发展不合拍。如果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和这样的老年人待在一起,容易导致教育上的“脱代”。
误区四:容易造成亲子隔阂。亲子隔阂可以说是隔代抚养的又一个不良后果。
这里涉及的亲子隔阂包括两层:一是祖辈与父辈的隔阂,一个是父辈与子辈的隔阂。祖辈对孙辈过于溺爱,或者为了笼络孙辈的情感而经常给孙辈一些“小恩小惠”,父辈看不惯就有可能从中进行矫正;父辈管教孩子,祖辈如横加袒护与阻拦,这些都会导致祖辈与父辈的矛盾。二是祖辈的过分宠爱和父母的严加管教,会使儿童在感情上形成错觉:只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爱我,爸爸妈妈并不疼我。
于是,虽然是同样的爱心,却导致了双重的伤害。心理学表明,幼儿时期是亲情培养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如果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的亲情就会发生转移,把情感转移到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身上;另一方面,相互不一致的教育态度会使孩子觉得有空子可钻,因此形成教育上的“防空洞”、“避风港”,这种家庭生活状态是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成才的。
在上面我们说了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这并不意味着祖辈就没有办法教育孩子了。实际上,隔代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但这个资源需要“资格认证”。所以我才说,隔代教育也需要资格。
对于祖辈来说,重要的是获得教育资格。因为一个人的教育水平和年龄、学历无关,而是与其教育素质有关。教育素质主要由五个方面组成:
现代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中最重要的支柱,观念不同,选择的方法自然会不同。现代教育观念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以发展、选择、和谐为成功的标准,以孩子的真正幸福为目标。成功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事情,失败就是选择了最不适合自己的事情。
科学的教育方法
方法是观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祖辈们往往不知道怎么爱孩子才好,而忘记了对孩子的教育应讲究方法。于是,凡是孩子爱吃的东西,都留给孩子,大人都不爱吃;当孩子摔倒了,爷爷奶奶会埋怨地不平;孩子忘记带书本了,祖辈们会责怪自己“老糊涂了”;当孩子惹了祸以后,祖辈们往往自己把责任承担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自然是不合格的。
健康的心理
祖辈和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祖辈为了孩子能够当上班干部,竟然对老师大打出手,有的祖辈由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将孩子打残打死,还有的祖辈因为自己内心的焦虑而不停地对孩子唠叨……这些其实都是成年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会对孩子隔代传播,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良好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看起来无足轻重,但是却对孩子的生活有很大影响。有的成年人自己沉迷于电视、麻将,却要求孩子安心学习;有的成年人自己不喜欢读书,却要求孩子把书读好;还有的成年人自己不爱锻炼身体,却要求孩子体育一定要达标……对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重要的是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甚至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平等和谐的代际关系
“中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研究发现,在面对“你认为未来社会最应该提倡的品行是什么”一题时,父母与孩子的选择明显不同。父母认为是“责任感、正直、诚实和进取”,而中小学生认为是“平等待人、责任感、正直、进取”,这说明当代少年儿童是注重平等的一代。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民主的家庭最有利于孩子成才,而民主家庭的显著特征就是平等和谐。
空有一颗爱孙儿的心,缺乏必要的教育素质,就可能在辛辛苦苦中不经意地孕育着孩子悲剧的命运。所以,在这里郑重呼吁天下父母共同学习,天下教师同学,天下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同学,从了解孩子学起,从尊重孩子做起。
怎样提高爷爷奶奶们的教育素质,教出好孙儿好孙女?提出下列建议:
多学点现代教育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说,祖辈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比较陈旧,容易凭经验带孩子。为弥补这一缺陷,祖辈们也该让自己的眼界开阔起来,读点教育类书籍、多看看教育方面的报刊杂志,或看看这一类的电视专题节目,或与专家、老师谈谈,或与年轻人聊聊……既丰富了自己,又有利于教好孩子。
不要溺爱孩子。老年人要提醒自己,不要对孙辈百依百顺,不要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不要孙儿们一哭就放弃了任何原则,不要对孙辈们的错误包庇袒护。
对老年人而言,也许不太容易,但十分重要。
尽量避免与孩子父母产生冲突。老年人与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常不一致,甚至有较大的分歧。一些家庭里,父母要管教孩子,祖辈则加以阻拦,甚至两代人吵了起来,这对孩子的影响很不好,老年人如果看不惯孩子,父母的管教方法,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可以私下与儿女交流,如果意见无法统一,则应尽量尊重孩子父母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