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懂一点怪诞心理学
14692000000020

第20章 人人都有“拖延症”

为什么一些口才很好的人,在社交场合却喜欢保持沉默?

为什么说“拖延症”是一种敌对的表现?

为什么说“拖延症”也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做法,在关键时刻也能出成绩?

完美主义与拖延

有研究显示,大多数人都有拖延症。虽然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疾病,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非常大。

你是否留意到一些社交场合中,一些不太爱说话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口才不好,也不是因为正在“进行”的话题不适合他们的“胃口”,更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制造新话题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追求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有时,大家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在没有想到什么有创造性的见地或者没有组织好语言之前,他们宁愿一直拖着,保持沉默,也不愿说些在他们看来“没有营养”的话;当他们想好要说的话时,往往出口成章,达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甚至可以得到一个惊艳的“出场”。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完美主义者。

追求完美让他们感觉良好,但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情绪。比如,本来有一些观点和点评是他们首先想到的,但由于他们觉得自己的语言组织不够完美,还不能镇住全场,所以选择继续沉默——拖延。然而遗憾的是,在他们拖延的过程中,观点和点评已经从他人那里脱口而出。于是他们苦闷异常。怎么就被人“捷足先登”了呢?如果他们长期这样沉默、苦闷下去,还可能会出现健康问题。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人很少参加各种活动,并不是因为他们性格不够活泼,也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表演被大众取笑。所以,他们只好看着他人开开心心,而自己只能选择闷闷不乐。

自我贬低与敌意

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会见到“拖延”一族的身影。一些学生总不能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是因为作业太难吗?不是;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好需要的知识,存储不够吗?也不是;而是老师安排的作业太多或者他们认为老师的做法带有强制性色彩,于是心中感到不满。因此,他们会选择拖延以示心中的愤慨。

在他们的观念里,学习是一个人的事情,只有自己的状态到了,自然可以学得好。他人强求不得,也不应该强求。

而另外一些学生,总觉得自己不能出色完成作业,永远得不到老师的赞许,所以茫然、彷徨、恐惧……迟迟不能作决定,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一再拖延。不自信、自我贬低是这一部分学生拖延症背后的“罪魁祸首”。

上班一族也会这样,有时候上司安排一个额外的任务——准备一份详尽的市场调查报告,一些员工心理就很抵抗。他们想的是“为什么是我来完成这份报告,而不是小张、小李?”、“我完成这份报告之后会得到什么好处?”、“为什么给的时间这么短,我怎么可能完成?”……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却整天被这些无用的烦恼所困扰,将工作一拖再拖。直到某个时刻,他们突然发现时间只有一天,才慌里慌张地完成工作,甚至找朋友找熟人帮忙,但结果可想而知——无法完成,即使完成,质量也无法保证。

人们有时候存有侥幸心理,希望拖延的过程,问题会转移给别人或者被取消等。但是情况往往与他们的希望相违背,只会越拖越棘手。

非一般的“乐趣”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一个重大的难题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需要拿出解决的方法时,你会特别兴奋。因为你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可以测试一下自己的爆发力和潜能。所以当他人觉得那是一个难题的时候,你反而认为是一次机会,一次可以考验自己的机会。在最后的一刻,其他人都为你“提心吊胆”时,但你却从容不迫、客观冷静地找到解决的方法。

一些长跑运动员在赛场上非常注重最后一刻的冲刺。你可以说这是他们比赛的策略,但也不排除运动员拖延的心理,既保持体力也想挑战自己的极限,测试一下冲刺一瞬间的爆发力。

这是拖延症所产生的最积极的一种状态,有时甚至会对人们起到激励作用。把潜能拖延到最后一刻爆发,这样的心理往往还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但是,这毕竟有一点鲁莽的意味,就像凡事都希望“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样接近“盲目”的乐观,并不是我们应该鼓励的。

在这个“亚历山大”的快节奏社会,拖延症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人人都有惰性,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压力,一直将问题拖延着,虽然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但最后得不偿失的还是我们。如果有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最好的办法是马上着手,用最高的效率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保持昂扬的斗志,也可以给自己一个展现能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