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展现自我
14695800000009

第9章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很多同学对我说:“以前我有什么问题都愿意对妈妈讲,自从上了初中后,我不再对妈妈说什么。有时她主动问我,我都表现出特别的不耐烦。有什么知心话都愿意告诉同学,特别愿意和同学呆在一起。和他们在一起,什么烦恼呀痛苦呀,全没有了。我这是怎么了?是不是不爱妈妈了?”

并不是我们不再爱自己的妈妈,而是由于成长带来的微妙心理变化。

从主观上讲,有话愿意和同学讲,可以说是青春发育的必然结果。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独立愿望,特别渴望自由,而这些愿望,在地位平等的同龄人身上最容易得到实现。同龄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因而更理解自己。同龄人没有父母身上那层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环,也没有师长板着面孔居高临下的苍白说教。在同龄人之间,他们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畅谈理想,想往未来。

其次是需要发展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交往需要占据了主导地位。心理学家认为,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一个人感到某种欠缺并试图满足自己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常以一种“欠缺感”存在着。当中学生强烈的交往需要成为生活的中心环节时,就会在同龄人之中寻找友谊,从而在交往中获得情谊、尊重、公平与自我完善,达到心灵的平衡和满足。

此外,中学阶段又是求知的黄金时代,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经验、知识的不足,因此对各种各样的信息都特别敏感,充满浓厚的兴趣。有些信息不可能从成人处(比如两性关系等问题)了解、获得,于是,同龄人本身则成了一个庞大、可观、源源不断的信息库。

从客观因素来讲,中学阶段和小学阶段相比,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给学生彼此间的交往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①和小学相比,中学校址与家庭住址往往有了一定的距离,很多学生中午带饭不回家;加上中学科目增多,课时加大,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明显拉长,和同学相处的时间、交流的机会明显增多。

②由于大多数家长工作繁忙,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有限,加之孩子相对大了,自理能力增强,家长不再像小学那样细致周全,对孩子的管束相对放松。

③班主任的管理方式相对松弛。比如中学的班主任很多是副科老师,就像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一周才1~2节课。于是,和班级学生接触的机会明显低于小学。中学对老师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老师在教学上付出的精力要更多一些,无形中削弱、淡化了和学生的交流。

因此,在变化的背景下,中学生更愿意在同龄人身上得到交往的满足,并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由玩伴交往向友情交往过渡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内心世界逐渐变得复杂,内心体验日渐丰富,不愿向老师、家长吐露自己的心声,只愿向有共同语言、心理相容的同龄朋友诉说。如果说小学生仅仅需要的是玩伴的话,中学生则更倾向于感情融洽、心心相印的朋友。

2.由依附交往向独立交往过渡

小学生的交往往往有着天然的从属性,父母让和谁玩就找谁,一般不加选择,甚至只要能玩在一起,管他是谁都无所谓。比如有的家长告诉孩子,“某某不爱打人,你和他在一起玩儿妈妈放心。”或者,“你去找某某一块写作业吧,人家成绩好,你也学着点。”孩子往往对家长的话言听计从,乖乖地执行,不加入自己的任何判断和思考。到了中学阶段,由于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力图摆脱家长对自己的控制,并且疏远和家长、长辈的关系,开始自行选择自己的交往对象。

3.由家庭、学校交往向社会交往过渡

由于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视野也渐渐开阔,视觉触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中学生的交往从自己的小家扩展到学校,又从学校扩展到社区、社会。而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则给中学生的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年轻的朋友走到了一起,汇成了一股欢乐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