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梁启超
14696900000008

第8章 策划变法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失败而告终,随之是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不少地主、官僚、商人、买办、绅士都争相办工厂、开企业。清政府也从增强经济实力出发,加以鼓励,一时间各界人士都开始去投资近代企业。同时由于新式企业的优厚利润,更加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清政府实行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使得新式资本主义企业的开办存在许多不公平的地方,引起了民族资本家的极大不满,要求改革社会制度。资本主义新式企业与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对立与日俱增。

1897年,德国借口“曹州教案”派兵强占胶州湾,次年又强订不平等条约,由此掀起了一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沙俄、法、英都争相效仿,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他们在各自的“属地”,建工厂,开矿山,盘剥中国人民。随着一批又一批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国商品像潮水般地涌向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严重地威胁着中国还十分弱小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巨额的赔款和日益增加的外债,成为压在中国农民头上沉重的负担。

而清朝统治阶级却一再妥协,投降卖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工具。其内部是政治腐败,公开行受贿赂。大部分官僚不顾广大贫民的死活,横征暴敛,自己却过着穷奢极欲、奢侈糜烂的生活。这样,人民大众同封建势力的矛盾也进一步尖锐起来。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迫于眉睫的亡国之祸,1898年1月,康有为上第五封与皇帝书,以血泪交织的文字描述了民族危机和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提出“不变法国将亡”的警告。梁启超也上书清廷,要求对俄采取强硬态度,索回其侵占的旅顺、大连。面对亡国灭种的严酷现实,此时的梁启超、康有为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促使清政府变法,他们已不惜牺牲一切。

维新派要实现自己的改良主张,必须要找一个政治上的依靠,获得一定的权力,康梁把这个靠山寄托在光绪皇帝身上。光绪面对清廷江河日下的败局,他很想能有所作为。他了解一些西方的情况,具有开放意识。面对帝国主义强大的经济军事势力的欺凌,他认识到“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以他的教师翁同北为首的一些官僚也十分赞同和支持他的变法主张,希望清政府能通过变法走上富国强兵之道。

早在1888年,康有为的第一封上书虽未上达,但翁同北读后大为赞赏。1895年,康第三次上书,由都察院转到光绪手中,光绪读后,觉得颇合心意。随后,翁同北走访康有为,商谈变法事宜,极为投机。1895年7月,光绪发布上谕,举办实业,不久又令广办学堂,培植人才,还命各地广泛地推荐人才。光绪积极变法的态度,极大地鼓舞了康梁等维新派。

光绪帝想召见康有为,询问有关变法事宜。但奕瑞反对,认为“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不能召见”,今康乃小臣,皇上欲有所询问,命大臣传语可也”。光绪无奈,只好命李鸿章等五大臣传康有为谈话。面对五大臣,康有为侃侃而谈,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变法的总体设想。第二天,翁同北将谈话情况向光绪作了汇报,光绪皇帝十分高兴,由于奕忻的阻挠,光绪只得令康有为如有建议书面呈递。1898年1月,康有为上了第六书,即著名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三点要求:(一)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开制度局拟定新制,(三)设待诏所广开言路。同时又提议开设十二个局,推进变法展开。光绪帝对这个上书极为赞赏,之后,康有为不断向光绪提出新建议。

为了报答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支持光绪帝,将变法向前推动,康有为、梁启超认为必须成立一个带有全国性的组织。经过康、梁等一个多月的筹划,1898年4月,保国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通过了三十条章程,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维新派试图通过保国会的形式,广泛联络全国各地的维新志士,争取各级官僚。4月21日,保国会在崧云草堂举行第二次集会,梁启超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在保国会的影响下,全国各地都成立起会社,变法之风盛行。但由于保国会成员复杂,组织松散,在遭到顽固派的破坏下很快就解散了。但保国会对激扬民气、团结维新志士和宣传维新变法的意义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光绪皇帝新政的颁布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