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两袖清风——于谦
14698000000004

第4章 朱高煦叛乱

宣德元年(1426),汉王朱高煦谋反,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迅速平息了此次叛乱。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起兵,世子朱高炽镇守北平。而朱高炽的同母亲弟朱高煦则跟从朱棣征战白沟、东昌有功,并在江上之战中突击成功,朱棣曾说“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之后建立储藩府,旧臣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均喜爱朱高煦,时时称其为“二殿下”。明朝永乐二年,朱棣却仍然立朱高炽为东宫,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镇国云南;三子朱高燧为赵王,镇国彰德。朱高煦怏怏不肯去,曰:“我何罪,斥我万里。”朱棣不悦,之后太子朱高炽力求谅解,得以暂时居住于京师。之后又请得天策卫为护卫,后又请增加两护卫。

当时朱棣曾命太子朱高炽及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皇太孙朱瞻基同谒孝陵。太子朱高炽体肥重,且有脚病,两边人架着掖部行走,经常失足。朱高煦就在后面说:“前人失跌,后人知警。”不料,皇太孙朱瞻基应声称:“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于是回顾色变。

太子为人性情仁厚,喜好经文历史,有为人君子的度量。而朱高煦则不肯学习,所以武将均不喜欢他。朱棣曾有多次易储的想法,却也没有实现。朱高煦曾经诬陷解缙泄露皇上易储的话,致使解缙连坐贬至交趾。之后再次诬陷,致使其死于狱中。

永乐十二年,朱棣北征归还,东宫遣使迎迟,朱高煦于是造谣监国,并中伤黄淮等人下狱。永乐十三年,朱棣改封赵王朱高燧到彰德、汉王朱高煦到青州。朱高煦不想去,于是朱棣再次下敕要求其不得再辞。永乐十四年,汉王朱高煦选拔各卫壮健艺能军士随侍。永乐十五年三月,汉王朱高煦因为有罪,改居山东乐安州。朱棣因其所为不法,称其长史史程棕、纪善周巽等不能匡正,皆斥交趾为吏。朱高煦仍然不收敛,在府中私募军士三千余人,不隶籍兵部;纵容士兵在京师内外掠夺,并肢解无罪的人投江;此外杀死兵马指挥徐野驴,僭用乘舆器物。朱棣听闻后,在返回南京时质问蹇义。蹇义不敢对答,坚持称自己不知道。又问杨士奇,杨士奇对答:“汉王最初封国在云南,他不肯去任;之后改为青州,又坚持不行。现在朝廷将迁都北京,他却要留守南京。他的想法路人都能知道了。希望陛下尽早处理,使得其有定所,能够留下永世之利。”朱棣听后默然。

几天后,朱棣又得知朱高煦私造兵器,阴养死士,招纳亡命,及漆皮为船,教习水战等事,因而大怒,当面训话,将其衣冠夺走,挂在西华门内。皇太子朱高炽力求营救,才免去此事。朱棣高声质问:

“我为你计谋大事,不得不消除大患。你却仁柔寡断!现在我削去他两个护卫,并处在山东乐安州。那离北京很近,一旦听闻有变,朝夕就可以逮捕了。”

朱高煦抵达乐安后,抱怨连连,却更加着急地策划谋反,太子朱高炽多次写信劝诫,他竟然不听。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驾崩,明仁宗即位。同年八月,召朱高煦赴京。

洪熙元年(1425)四月,明仁宗遣汉王朱高煦子朱瞻圻到凤阳守陵。同年五月,明仁宗去世。六月,太子朱瞻基从南京来奔丧,朱高煦在路中埋伏部队,因仓皇没有成功。同月,太子即位,改年号为宣德。七月,朱高煦陈奏利国安民四事,宣宗对侍臣说:“永乐年间,皇祖(朱棣)经常对皇考(朱高炽)和我说,这个叔叔有异心,宜防备着他。然而父亲对待他非常好。像今天所说的话,果然是出自真诚,看来他已没有从前的想法了。”于是命有关部门执行,仍然写信感谢他。

宣德元年(1426)八月,汉王朱高煦谋反。他派一名官员抵达北京,约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张辅当夜逮捕官员上报朝廷。此后,朱高煦又约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以济南为应。又分散弓兵旗,令真定诸卫所,尽夺周边郡县畜马。并设立五军都督府:指挥王斌领前军,韦达领左军,千户盛坚领右军,知州朱暄领后军。诸子朱瞻垐、朱瞻域、朱瞻埣、朱瞻墿各监一军。朱高煦率中军,世子朱瞻垣居守。指挥韦贤、韦兴,千户王玉、李智领四哨。部署已定,伪授王斌、朱暄等大帅、都督等官。

御史李濬在发现此事后上报朝廷,于是宣宗升其为左佥都御史,并派遣中官侯泰赐书高煦,问起谋反事情。侯泰在抵达乐安州后,看到朱高煦傲倨不拜敕,向南面坐。寒暄过后,高煦说:“靖难之时,没有本王拼死拼活,怎能夺取天下,又何来今日之太平盛世!可恨父皇竟听从奸佞构陷,将我徙封于此。仁宗只知对本王施以小恩小惠,全然不顾及兄弟之情,如今侄皇帝又动用祖制威胁本王,老子早受够了!”

言毕,朱高煦抽出随身佩剑,冰冷的剑锋闪电般在侯泰等人面前划过:“本王凭此一剑,横行天下足矣!回去转告你们的主子,立即将夏原吉等奸佞之臣逮捕下狱,否则本王将举兵北上,以靖国难!”

侯泰非常恐惧,只好唯唯诺诺而归。

同月,朱高煦派遣百户陈刚进疏,称明仁宗违背洪武、永乐年的制度,给文臣诰敕封赠,而现在修理南巡席殿等都是过错。又诬陷大臣夏原吉等为奸佞。又给公侯大臣写信,其中言语骄言巧诋,污蔑明宣宗。宣宗叹道:“朱高煦果然谋反了。”于是商议派遣阳武侯薛禄前去讨伐。

大学士杨荣力言不可,称:“皇上难道不知道李景隆的故事么?”当年建文帝派李景隆北上讨伐燕王朱棣,他屡战屡败,最后开门投降。皇帝听杨荣这么一说,一时默然。最终,宣宗决定亲征。

宣宗御驾亲征,带的全是朝中重臣,可临行前还特别指定都察院的监察御史于谦也随驾扈行。

为什么要带只有七品的于谦呢?宣宗自有道理。

军队在经过杨村的时候,宣宗问从臣:“你们猜测一下朱高煦会出什么计谋?”从臣对答道:“乐安城很小,他们会首先取济南为老巢。”又有人称:“他们肯定不愿意离开南京,现在已经率兵南去。”宣宗称:“不对。济南虽然近,但是不好进攻;听闻大军抵达,亦没有空闲进攻。护军家都在乐安,不肯抛弃家小南走南京。朱高煦虽然表面强大,但内心胆怯,临事狐疑,辗转不断。现在敢谋反的原因,是因为轻视我年少刚立位,众心尚未归附。他又以为我不能亲征,只能派遣大将来,到时候以甘言厚利诱饵就可以。现在听闻我亲征,恐怕已经胆子掉下来了,又怎敢出战!”

宣宗大军抵达乐安城下,命他的叔叔出城投降。朱高煦一看大势已去,只得出城受缚。但他毕竟是输给了自己的侄儿,输了这场仗,输不起这个人;输得起这个人,输不下这口气。所以他投降归投降,但出得城来居然还是死不悔改。

这时候,于谦出场了。

宣宗派于谦到阵前参加受降,并要于谦当众历数汉王朱高煦的罪状。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宣宗带于谦随驾扈行,是要他来做“发言人”的。

于谦义正词严,吊民伐罪,滔滔不绝,朱高煦伏地战栗,汗出如浆,连称罪该万死。

皇帝非常满意,赏赐了于谦和随行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