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俗语
14702100000004

第4章 D

打开天窗说亮话

指不要掩掩藏藏,直截了当地说。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现在是打开天窗说亮话的时候,是死是活都要说个明白。”

打一巴掌揉三揉

比喻先惩罚后安抚。也比喻伤害了别人还伪装友好。

《前后汉故事新编》:“英布去拜谢汉王,汉王对他又恭敬又亲近,洗脚时的那种傲慢劲儿完全没有了。汉王‘打一巴掌揉三揉’的办法对英布完全适用。英布自告奋勇地要求去打霸王。”

打报不平

指为受欺压的人伸张正义。

《红楼梦》四五回:“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的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气得我只给平儿打报不平儿。”

打断骨头还连着筋

比喻原来的关系亲密,虽然出现了一些矛盾,但总割不断情意。

田东照等《龙山游击队》三章三:“老实说,我要收拾你,十个八个也早收拾了,还用等到今天吗?为什么?因为咱们是亲戚,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哪。”

打核桃捎带了枣

比喻打击某个人,也伤害了别人。

刘江《太行风云》三七:“真是还没有料到这一着。可不能打核桃捎带了枣。”

打幌子

打:举。幌子:旧时店铺门外的市招。比喻假借某种名义做另外的事情。

老舍《鼓书艺人》二三:“他的主子从纳粹那里贩来一套本事,专会打着‘国家至上’的幌子毒化青年。”

打饥荒

指经济困难生活拮据。

《廿载繁华梦》三七回:“日前有自称督署红员姓张的打饥荒,去了五万银子。”

打进十八层地狱

比喻给以最严厉的惩罚,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郭沫若《四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多少年来没有被人提起过,仿佛是已被打进了十八层地狱。”

打埋伏

原为军事用语,指预先隐藏,待机行动。比喻隐藏人力、物资或隐瞒问题。

张行《武陵山下》七九:“他下定决心,要一个人到这里来打埋伏,抓住个把土匪再说。”

打闷棍

指拦路抢劫的强盗将人用棍子打闷后,抢走财物。比喻突然对某人批评或责问,使人不知所措。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七:“(姜锦生)被老赵的一闷棍打晕了过去,却没断气。”

打入冷宫

冷宫:旧时皇宫中失宠的后妃住处。比喻废弃不用或搁置一旁,不予理会。

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引言:“使我难过的是,讲了以后得不到反应,打入冷宫,这就叫人不免有点情绪了。”

打头炮

比喻第一个发言或首先行动。

袁静《淮上人家》一八章:“会场照例沉默一会儿。还是金桂嫂打了头炮。”

打头阵

带头冲锋陷阵。比喻冲在前面带头干。

老舍《鼓书艺人》四:“唐四奶奶打头阵,跟脚就是琴珠,唐四爷殿后。”

打牙祭

原指逢月初、月中吃有荤菜的饭,后指偶然吃一次丰盛的饭菜。

《儒林外史》十八回:“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一说古代衙门内朔望日祭祀,第二天差役可吃上祭馀的肉,叫“衙祭肉”。“衙”本作“牙”。艾芜《端阳节》一:“明朝儿子孙子又要请我们打牙祭了!”

打哑谜

比喻说使人不明白,不理解的话。

康濯《东方红》六章五:“直说了吧!别那么拐弯抹角打哑谜啦!”

打预防针

比喻提醒别人警惕某种思想或行为的发生。

冯德英《迎春花》二一章:“再住几个月我要自己写信给你看,你可不准笑话我写得不好,先打个预防针。”

打招牌

比喻假借某种名义做事。

巴金《作家的勇气和责任心》:“既然打着作家的招牌,就必须认真写作,必须重视作家的勇气和责任心。”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迷信观点认为遭遇了大的灾祸而没有死去的人,日后一定会有福享。

赵云升、李政《少帅传奇》:“年已五十七岁的张作霖,曾几次从生死灾难中闯荡过来,他自认为自己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人。”

大丈夫能屈能伸

指有志气的男子,境遇不顺时能忍辱负重或委屈求全,得志时则能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文明小史》第三十六回:“据小弟的愚见,只好大家忍耐,受些屈辱,也顾不得。所谓是大丈夫能屈能伸。”

大打包票

料事有绝对的把握;做保证。包票:保单。

周立波《山乡巨变》:“两千斤是二十石,那容易到手了。我打包票。”

打草惊蛇

比喻行事不谨慎,反而引起对方注意,加以戒备。

张恨水《金粉世家》:“佩芳一把将他拖住,问道:‘你这是怎么了?存心去打草惊蛇吗?’”

打圆场

指调解争执,缓和僵局。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苏沛霖在一旁笑脸打圆场:‘老爷好心好意照顾你,你就种吧。种了地自家的生活也有了着落。’”

打折扣

原指商品减价出售。比喻降低预定标准或不完全按规定或已承认的来做。

叶圣陶《倪焕之》:“‘将会也有打折扣的么?’树柏把金丝边眼镜抬了抬,哈了一口酒气,庄严地说。”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从大局出发考虑部署,从细部实施。

李欣《潜移默化》:“移风易俗,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任务,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指呆在家里不与外界接触。

老舍《四世同堂》:“为什么像祁瑞宣那样的人会一声不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呢?”

大意失荆州

原指三国时关羽防守荆州因大意而失败。比喻一时疏忽大意,造成重大损失。

陈登科《淮河边上的儿女》:“快吧!不要大意失荆州,我们不靠圩边走,奔南河底去。”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比喻恃强凌弱,层层吞食。

老舍《荷珠配》:“常言说的好: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我要不吃你,怎能合天理!”

大年初一吃饺子,只等下锅

大年初一吃的饺子除夕就包好,初一只等下锅煮熟。比喻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动手干。

柳杞《长城烟尘》五章:“大家一听,问的是这个,于是乱哄哄地争先抢着说:‘咳,早准备好啦,只等上级的命令啦!’‘大年初一吃饺子,只等下锅!’”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

龙王:传说中掌管兴云降雨、统领水族的神。指自己不认识自己人,或指自己人之间发生误会。

《儿女英雄传》七回:“那妇人听了,这才裂着大薄片子嘴笑道:‘你瞧,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咧!那么着,请屋里坐。”

戴高帽子

比喻说恭维或吹捧的话。高帽:旧时的一种官帽。

冯志《敌后武工队》:“但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却不是这些捧场、喝彩,给他擦俊药戴高帽子的人。”

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

比喻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办不成事。

梁斌《红旗谱》:“他又想起来:朱老巩死了,他像失去一条膀臂,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只怕冯家对他不利。”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比喻当事人看问题往往主观、片面,反而不如旁观者看得全面、清楚。

刘鹗《老残游记》:“实在说的不错,倒是没有人说过的话!可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挡箭牌

原指盾牌。比喻用以推脱责任、掩饰过错的人或事物。

谢璞《真情的人》:易翠英笑道:“又拿‘客观条件’做挡箭牌了?”

挡路虎

比喻阻挠、干扰事物发展的人或事。

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上:“他把自成的书信,仔细地看了一遍,虽然‘抚绥’的‘绥’字是个挡路虎,但意思他是明白的。”

刀子嘴,豆腐心

比喻人虽然说话强硬刻薄,但心地十分善良。多形容女性。

浩然《艳阳天》:“焦二菊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硬的不怕,软得受不了。”

倒抽一口冷气

形容突然受到惊吓时紧张心情。

艾芜《雾》:“她说:‘不在这个区上,早不在了,死了多年了。’这使我倒抽一口冷气。”

得理不让人

指有了理就不肯退让容让别人。

冯志《敌后武工队》一九章一:“嘿!看你这个得理不让人的劲,怎么我这小辫子叫你揪住了?”

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

比喻长期受人管教,历尽辛苦后,终于改变了地位,可以支使他人。

康濯《灾难的明天》三:“婆婆是好容易‘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婆婆接受了她自己婆婆那一套,把虐待儿媳当作了自己的本分。”

躲得和尚躲不得寺

比喻总归躲不过,逃不脱。

《儒林外史》五四回:“你不要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个料理。你明日到我寓处来。”

羝羊触藩,进退两难

公羊碰撞篱笆,羊角被缠绕住。形容事情复杂难办,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易经·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比喻遇到危难或发生变故时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死活。

李建彤《刘志丹》:“事到临头,可知道银子咬手吧?趁早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丁是丁,卯是卯

形容办事认真,一丝不苟。

袁静《淮上人家》:“(小伙子)说起话来,丁是丁,卯是卯的!”

顶呱呱

形容人或事物非常出色。

萧乾《关键在于信念》:“种子顶呱呱,怎奈种的不是时候!”

兜圈子

比喻说话或办事拐弯抹角不直截了当。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我希望大家开诚布公,坦坦白白地把问题摆到桌面上,谈清楚,不要兜圈子。”

堵漏洞

指堵塞说话或做事(多指经济活动中的疏漏之处)。

陈云《抗美援朝开始后财经工作的方针》:“汉口市检查了一下,各月一般漏税在百分之三十。应该想办法堵塞这个漏洞。”

度日如年

形容日子难熬。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三回:“哥哥在高唐州界上度日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