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最美的地方
14702400000047

第47章 开平碉楼——中西建筑文化的完美结合

地理名片

开平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是全国著名侨乡。在全市15个镇1659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分布有1833座碉楼,人们将开平称作“碉楼之乡”。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西文化斗争交融的历史,当政客和众多文人学者还在为中西文化争论不休的时候,在中国广东乡间,归来的华侨却在民居上将中西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于是有了现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和村落。

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千米连绵不断,蔚为壮观。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开平近1800多座碉楼就是一部部中西乐器合奏的田园交响乐,就是散落在岭南乡村的凝固的音符。这些音符中不仅添加了多立克列柱和哥特尖卷拱,还将巴洛克时期的绚丽桂冠戴在它们头上,精巧的科林斯毛茛叶和柔美的爱奥尼式卷涡更为它们锦上添花。窗裙、窗楣和山花都独具匠心,除却这些,它们身上还可以看到中式传统的灰塑和飞檐。这些建筑纵横古今,融汇中西,尽华贵之能事,精巧细致,恨不得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以及古老中国的所有修饰都穿戴于一身。

Reading Lin ks

直击美景

在开平赤坎古镇,沿河建有许多商铺与住宅,它们大多为中西合璧的西欧式建筑。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广东骑楼与西方的罗马石柱、雕花门楼同时并存。小镇上还有一座现存最早的碉楼“迎龙楼”,因为没有受到任何匪患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迎龙楼保持了开平碉楼最原始的模式。

开平碉楼华丽的背后是无奈的自保。鸦片战争之后,成千上万的开平人远渡重洋赴北美打工,挣钱回家买地建房娶妻生子,也就成了土匪眼中的“肥肉”。于是,“富家用铁枝、石子、士敏土(水泥)建三四层楼以自卫;其艰于资者,集合多家而成一楼”(《开平县志》)。碉楼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外表华丽,彰显主人的富贵,而混凝土外墙厚实坚固,大门是沉重的钢板,窗户小并装有铁栅,顶层四面都有枪眼,楼顶还有望台、探照灯、警报器、枪械等,俨然一副防卫保守的姿态。碉楼在历史上对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极大贡献。如今碉楼多已人去楼空或者只有老人在守护着,碉楼旁边的老屋和碉楼一起成长,屋子里的家什处处留下岁月的印记。碉楼散落在村子四周,村落环绕着碉楼,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碉楼在百姓心中已经成了神话,百姓用心在呵护着碉楼,不允许有任何的破坏,因为每一座碉楼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一段传奇。碉楼抗击土匪,击退日军,为保护村民立下汗马功劳。每一座碉楼也有它独特的味道:开平碉楼之首为瑞石楼,楼高9层,历经多年风雨侵蚀,更显深沉与庄重;方氏灯楼,是一个戴着“拜占庭头盔”的哨兵;还有东欧风格的宝树楼,原始味道的迎龙楼……一座座碉楼依然无声地庇佑着它的主人。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农村景象与古希腊神庙或罗马教堂在开平优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四周的竹林、村后的碉楼,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文化的交融在这里做了最完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