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是如何诊病的
14705800000014

第14章 舌诊

“陈老师,上次我陪朋友去看病,为什么中医生要看他的舌头呢?”一次上课前,小北好奇地问。

舌诊以望舌为主,还包括舌觉(味觉)诊法之问诊与扪擦揩刮之切诊。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进行诊断的一种望诊方法。舌象是由舌质和舌苔两部分的色泽形态所构成的表象。所以望舌主要是望舌质和望舌苔。

01 怎样进行舌诊

◎舌诊的姿势

尽量张开口,将舌头自然伸出,放松舌体,以充分暴露舌体,保持舌面平顺,不能卷缩,舌尖略为朝下,否则容易引起舌肌紧张而压迫到血脉,导致舌体的颜色改变而出现假象。

◎望舌的顺序

一般来说,望舌的顺序是先观察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变化;然后再观察舌体的胖瘦、老嫩、色泽、斑点等变化,看舌质时按舌尖、舌边、舌中、舌根的顺序进行。

◎舌诊的注意事项

(1)要注意光线的强弱变化,光线不可太强或太弱,同时要避免周围环境的光源或颜色对于望舌所造成的干扰。

(2)要注意不可以让进食的东西影响了舌苔的颜色,否则将造成舌诊的误判。饮食对舌象影响很大,常使舌苔的形、色发生变化。由于咀嚼食物反复摩擦,可使厚苔转薄;刚刚饮水,则使舌面湿润;过冷、过热的饮食以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常使舌色改变。此外,某些食物或药物会染色舌苔,出现假象,称为“染苔”。

因外界干扰导致的一时性虚假舌质或舌苔,与患者就诊时的病变并无直接联系,不能反应病变的本质。因此,临床遇到舌的苔质与病情不符,或舌苔突然发生变化时,应注意询问患者近期尤其是就诊前一段时间内的饮食,服药等情况。

02 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舌与内脏的联系是通过经脉的循行来实现的。据《黄帝内经》记载,心、肝、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过经脉、别经或经筋与舌直接联系。虽然肺、小肠、大肠、胆等与舌无直接联系,但手、足太阴互相配,手、足太阳经相配,手、足少阳经相配,手、足阳明经相配,故肺、小肠、胆、大肠之经气,亦可间接通于舌。所以说,舌不仅是心之苗窍,脾之外候,还是五脏六腑之外候。在生理上,脏腑的精气可通过经脉联系上达于舌,发挥其营养舌体并维持舌的正常功能活动。在病理上,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

从生物全息律的观点来看,任何局部都近似于整体的缩影,舌也不例外,故前人有舌体应内脏部位之说,基本规律是上以候上,中以候右,下以候下。具体划分法有下列三种。

◎以脏腑分属诊舌部位

心肺居上,故以舌尖主心肺;脾胃居中,故以舌中部主脾胃;肾位于下,故以舌根部来主肾;肝胆居躯体之侧,故以舌边主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这种分法一般用于内伤杂病。

◎以三焦分属诊舌部位

以三焦位置的上下次序来分属诊舌部位,舌尖主上焦,舌中部主中焦,舌根部主下焦。这种分法多用于外感病变。

◎以胃脘分属诊舌部位

以舌尖部主上脘,舌中部主中脘,舌根部主下脘。这种分法常用于胃肠病变。

以舌的各部分候脏腑,虽说法不一,但都有参考价值,临床诊断上,可结合舌质、舌苔的诊察加以验证,但必四诊合参,综合判断,不可过于机械。

03 望舌的内容

望舌内容可分为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等组织。望舌质又分为望神、望色、望形、望态四方面。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望舌苔可分望苔色、望苔质两方面。

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具体地说,其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红活鲜明;其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薄白润泽,颗粒均匀,薄薄地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与舌质如同一体,干湿适中,不粘不腻等。

◎望舌质

(1)舌神: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润和灵动方面。察舌神之法关键在于辨荣枯。

荣者,荣润而有光彩,表现为舌的运动灵活,舌色红润,鲜明光泽、富有生气,是谓有神,虽病亦属善候;枯者,枯晦而无光彩,表现为舌的运动不灵,舌质干枯,晦暗无光,是谓无神,属凶险恶候。可见舌神之有无,反映了脏腑、气血、津液之盛衰,关系到疾病预后的吉凶。

(2)舌色:即舌质的颜色。一般可分为淡白、淡红、红、绛、紫、青几种。除淡红色为正常舌色外,其余都是主病之色。

淡红舌:舌色白里透

红,不深不浅,淡红适中,此乃气血上荣之表现,说明心气充足,阳气布化,故为正常舌色。

淡白舌:舌色较淡红舌浅淡,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由于阳虚生化阴血的功能减退,推动血液运行之力亦减弱,以致血液不能营运于舌中,故舌色浅淡而白。所以此舌主虚寒或气血双亏。

红舌:舌色鲜红,较淡红舌为深,称为红舌。因热盛致气血沸涌、舌体脉络充盈,则舌色鲜红,故主热证。可见于实证或虚热证。

绛舌:绛为深红色,较红舌颜色更深浓之舌,称为绛舌。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在外感病为热入营血,在内伤杂病为阴虚火旺。

紫舌:紫舌总由血液运行不畅,瘀滞所致。故紫舌主病,不外寒热之分。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多表现为绛紫而干枯少津。寒凝血瘀或阳虚生寒,舌淡紫或青紫湿润。

青舌:舌色如皮肤暴露之“青筋”,全无红色,称为青舌,古书形容如水牛之舌。由于阴寒邪盛,阳气郁而不宣,血液凝而瘀滞,故舌色发青。主寒凝阳郁,或阳虚寒凝,或内有瘀血。

(3)舌形:指舌体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胀瘪、裂纹、芒刺、齿痕等异常变化。

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谓苍老舌。不论舌色苔色如何,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

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其色娇嫩,其形多浮胖,称为娇嫩舌,多主虚证。

胀大舌:分胖大和肿胀。舌体较正常舌大,甚至伸舌满口,或有齿痕,称胖大舌。舌体肿大,胀塞满口,不能缩回闭口,称肿胀舌、胖大舌,多因水饮痰湿阻滞所致。肿胀舌,多因热毒、酒毒致气血上壅,致舌体肿胀,多主热证或中毒病证。

瘦薄:舌体瘦小枯薄者,称为瘦薄舌,由气血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舌体所致。主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芒刺:舌面上有软刺(即舌乳头)是正常状态,若舌面软刺增大,高起如刺,摸之刺手,称为芒刺舌,多因邪热亢盛所致。芒刺越多,邪热愈甚。根据芒刺出现的部位,可分辨热在内脏,如舌尖有芒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肠热盛。

裂纹:舌面上有裂沟,而裂沟中无舌苔覆盖者,称裂纹舌。多因精血亏损,津液耗伤、舌体失养所致,故多主精血亏损。此外,健康人中大约有0.5%的人在舌面上有纵横向深沟,称先天性舌裂,其裂纹中多有舌苔覆盖,身体无其他不适,与裂纹舌不同。

齿痕:舌体边缘有牙齿压印的痕迹,故称齿痕舌。其成因多由脾虚不能过化水湿,以致温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齿痕。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主脾虚或湿盛。

(4)舌态:指舌体运动时的状态。正常舌态是舌体活动灵敏,伸缩自如,病理舌态有强硬、疲软、舌纵、短缩、麻痹、颤动、歪斜、吐弄等。

强硬: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着涩不清,称为强硬舌。多因热扰心神、舌无所主或高热伤阴、筋脉失养,或痰阻舌络所致。多见于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或中风先兆等证。

痿软: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称为痿软舌。多因气血虚极,阴液失养筋脉所致。可见于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已极等证。

舌纵:舌伸出口外,内收困难,或不能回缩,称为舌纵。总由舌之肌肉经筋舒纵所致。可见于实热内盛,痰火扰心及气虚证。

短缩:舌体紧缩而不能伸长,称为短缩舌。可因寒凝筋脉,舌收引挛缩;内阻痰湿,引动肝风,风邪挟痰,梗阻舌根;热盛伤津,筋脉拘挛;气血俱虚,舌体失于濡养温煦所致。无论因虚因实,皆属危重证候。

麻痹:舌有麻木感而运动不灵的,叫舌麻痹。多因营血不能上营于舌而致。若无故舌麻,时作时止,是心血虚;若舌麻而时发颤动,或有中风症状,是肝风内动之候。

颤动: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称为颤动舌。多因气血两虚,筋脉失养或热极伤津而生风所致。可见于血虚生风及热极生风等证。

歪斜:伸舌偏斜一侧,舌体不正,称为歪斜舌。多因风邪中络,或风痰阻络所致,也有风中脏腑者,但总因一侧经络、经筋受阻,病侧舌肌弛缓,故向健侧偏斜。多见于中风症或中风先兆。

吐弄:舌常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不停舐上下左右口唇,或舌微出口外,立即收回,皆称为“弄舌”。二者合称为吐弄舌,皆因心、脾二经有热,灼伤津液,以致筋脉紧缩频频动摇。弄舌常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望舌苔

正常的舌苔是由胃气上蒸所生,故胃气的盛衰可从舌苔的变化上反映出来。病理舌苔的形成,一是胃气夹饮食积滞之浊气上升而生,一是邪气上升而形成。望舌苔应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l)苔质:苔质指舌苔的形质,包括舌苔的厚薄、润燥、糙黏、腐腻、剥落、有根无根等变化。

厚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凡透过舌苔隐约可见舌质的为见底,即为薄苔。由胃气所生,属正常舌苔,有病见之,多为疾病初起或病邪在表,病情较轻。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的为不见底,即是厚苔。多为病邪入里,或胃肠积滞,病情较重。舌苔由薄而增厚,多为正不胜邪,病邪由表传里,病情由轻转重,为病势发展的表现;舌苔由厚变薄,多为正气来复,内郁之邪得以消散外达,病情由重转轻,病势退却的表现。

润燥:舌面润泽,干湿适中,是润苔,表示津液未伤;若水液过多,扪之湿而滑利,甚至伸舌涎流欲滴,为滑苔,是有湿有寒的反映,多见于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之证;若望之干枯,扪之无津,为燥苔,由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见于热盛伤津、阴液不足,阳虚水不化津,燥气伤肺等证。舌苔由润变燥,多为燥邪伤津,或热甚耗津,表示病情加重;舌苦由燥变润,多为燥热渐退,津液渐复,说明病情好转。

腐腻:苔厚而颗粒粗大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因体内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之气上泛而成,常见于痰浊、食积,且有胃肠郁热之证;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不同腻状黏液,称为“腻苔”,多困脾失健运,湿浊内盛,阳气被阴邪所抑制而造成,多见于痰饮、湿浊内停等证。

剥落: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剥处见底,称剥落苔。若全部剥脱,不生新苔,光洁如镜,称镜面舌、光滑舌。由于胃阴枯竭、胃气大伤、毫无生发之气所致。无论何色,皆属胃气将绝之危候。若舌苔剥脱不全,剥处光滑,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称花剥苔,是胃之气阴两伤所致。舌苔从有到无,是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的表现;但舌苔剥落之后,复生薄白之苔,乃邪去正胜,胃气渐复之佳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舌苔的增长或消退,都以逐渐转变为佳,倘使舌苔骤长骤退,多为病情暴变征象。

有根苔与无根苔:无论苔之厚薄,若紧贴舌面,似从舌里生出者是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非如舌上生出者,称为无根苔,又叫假苔。有根苔表示病邪虽盛,但胃气未衰;无根苔表示胃气已衰。

总之,观察舌苔的厚薄可知病的深浅;观察舌苔的润燥,可知津液的盈亏;观察舌苔的腐腻,可知湿浊等情况;观察舌苔的剥落和有根、无根,可知气阴的盛衰及病情的发展趋势等。

(2)苔色:即舌苔之颜色。一般分为白苔、黄苦和灰、黑四类及兼色变化。由于苔色与病邪性质有关,所以观察苔色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

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由于外感邪气尚未传里,舌苔往往无明显变化,仍为正常之薄白苔。若舌淡苔白而湿润,常是里寒证或寒湿证。但在特殊情况下,白苔也主热证,如舌上满布白苔,如白粉堆积,扪之不燥,为“积粉苔”是由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常见于温疫或内痈。再如苔白燥裂如砂石,扪之粗糙,称“糙裂苔”,皆因湿病化热迅速,内热暴起,津液暴伤,苔尚未转黄而里热已炽,常见于温病或误服温补之药。

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由于热邪熏灼,所以苔现黄色。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外感病,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若苔薄淡黄,为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若舌淡胖嫩,苔黄滑润者,多是阳虚水湿不化。

灰苔:灰苔即浅黑色,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温证。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可见外感热病或阴虚火旺,常见于内伤染病。苔灰而润,见于痰饮内停,或为寒湿内阻。

黑苔:黑苔多由焦黄苔或灰苔发展而来,所主病证无论寒热,多属危重。

苔色越黑,病情越重。如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为热极津枯;苔黑而燥,一见于舌中者,是肠燥屎结,或胃将败坏之兆;见于舌根部,是下焦热甚;见于舌尖者,是心火自焚;苔黑而滑润,舌质淡白,为阴寒内盛,水湿不化;苔黑而黏腻,为痰湿内阻。

“舌诊的内容好多啊!”几个同学小声地讨论。

我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了舌诊的要点,便于大家在对比中掌握本节知识。

专家总结:

(1)舌变:表里气血、寒热虚实的苔色表露。

①舌色浓淡:心血虚实——贫血,充血。

②舌色明暗:肝瘀程度——神经性不舒,瘀血。

③苔色浓淡:肺寒肺热——感冒体温之变化。

④苔色清浊:脾燥脾湿——消化道炎症情况。

⑤舌形变异,舌色荣枯:肾气盛衰——生命物质之盈亏,活力之大小。

(2)舌形:

①常舌——柔和。

②虚弱——软弱。

③寒瘀——板硬。

④热实——胀大。

(3)舌色:

①表症、寒症、湿症——淡、润、滑。

②里症、热症、燥症——浓、燥、涩。

③热实——浓红。

④虚寒——青淡。

⑤血瘀——青紫。

⑥热毒——紫黑。

(4)舌苔:

①常苔——微白微黄。

②表寒——白。

③里热——黄。

④血热——绛。

⑤疳热——褐。

⑥高热——灰燥。

⑦热毒——黑燥。

⑧寒毒——黑润。

⑨热后虚——灰润。

⑩脾衰——腻厚。

⑩11湿热——黏滑。

⑩12轻病——苔白色淡。

⑩13重病——苔厚色浓。

⑩14欲愈——渐减。

⑩15恶化——陡退。

⑩16饮食与苔:食后——苔厚薄不清;饮后——苔滑涩不清;食酸——苔变暗;食糖——苔变黄。

(5)危舌:

①枯萎:淡红——失血;干红——暴热;暗瘪——大衰。

②胀大:深红——血热;青黑——血毒;萎软——大衰。

③颤抖:无神——衰歉;惊慌——不安。

④弄舌:热渴之弄,癫痫之弄。

⑤歪斜——痹、痉。

⑥伸长——痹、脱。

⑦卷短——枯、搐。

⑧舌边缺曲——神经机能频绝。

⑨绛暗光剥——热极而寒。

⑩紫黑——阳毒。

⑩11青滑——阴毒。

⑩12珍珠样白泡——热极似寒。

⑩13星点瓣晕:高燥——热毒;低湿——寒毒。

⑩14雪花样糜烂:苔色边陡齐——神经机能频绝。

注意的事项:

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变化过程,因此在掌握舌质、舌苔的基本变化及其主病时,还应同时分析舌质和舌苔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察舌质重在辨正气的虚实和邪气的性质;察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和胃气之存亡。无论两者单独变化还是同时变化,都应综合诊察,才认识全面。

在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变化是一致的,其主病往往是各自主病的综合。如里实热证多见舌红苔黄而干,里虚寒证多舌淡苔白而润,这是学习舌诊的执简驭繁的要领。但是也有二者变化不一致的时候,故更需四诊合参,综合评判。如苔白虽主寒主湿,但若红绛舌兼白干苔,则属燥热伤津,由于燥气化火迅速,苔色尚未转黄,便已入营;再如白厚积粉苔,亦主邪热炽盛,并不主寒;灰黑苔可属热证,亦可属寒证,须结合舌质润燥来辨。

有时两者主病是矛盾的,但亦需合看。如红绛色白滑腻苔,在外感属营分有热,气分有湿;在内伤为阴虚火旺,又有痰浊食积。可见学习时可分别掌握,运用时必综合诊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