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医是如何诊病的
14705800000003

第3章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辨证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诊断就是对人体的健康状态和病证作出概括性的判断,中医诊断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

中医是如何诊断的?诊断就是对人体的健康状态和病证作出概括性的判断。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辨证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2010年9月,应广州某大学中医系的余主任邀请,我给学生们讲了一堂关于中医诊断的课程,首先介绍了中医诊断的发展历史。

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家扁鹊就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中医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中,总结了公元前3世纪各医家的经验,创立了中医学理论,同时也为中医诊断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和《难经》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同时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

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集汉代以前脉学的大成,既阐明了脉理,又分述了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 739论。唐代孙思邈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他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认为诊病不要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宋、金、元时期,中医诊断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金元时期,出现了很多专攻中医诊断的医学家。滑伯仁的《诊家枢要》专论诊法。戴起宗的《脉诀刊误集解》对脉学极为有益。金元四大家对诊断学各有研究,如刘河间辨证重视六气,张子和重视症状鉴别,李东垣重视外感内伤的证候的异同,朱丹溪主张从外知内,重视气血痰郁的辨证。

明清时期,对四诊和辨证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四诊的研究,以脉诊和舌诊的发展尤为突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濒湖脉学》,摘取诸家脉学精华,详分27种脉,编成歌诀,便于诵习。清代李延昰的《脉诀汇辨》强调以脉参证,贺升平的《脉要图注详解》博采众说,把脉学与生理、病理及证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在舌诊方面,早在元代就有敖氏的《点点金》和《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其后有杜清碧增补敖氏《伤寒金镜录》。明代申斗垣的《伤寒观舌心法》,清代张登的《伤寒舌鉴》,傅松元的《舌苔统志》等对察舌辨证多有研究。清代梁玉瑜的《舌鉴辨证》载图149幅,精详超前;《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诀简要地介绍四诊理论和方法,便于实用。

明清时期对辨证的研究更为深入,尤以伤寒、温病的诊断与辨证最为突出。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特别是清代程钟龄《知觉心悟》,都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大法。明清时期重视《伤寒论》,致力于六经辨证研究的约百余家,各有精辟见解,如明初王初道的《医经溯洄集》、清代柯韵伯《伤寒来苏集》等。明清开创了温病的辨证,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有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有三焦辨证,分别开创了对温热病病变表坎特征与转变规律的研究。

近代,中医诊断更加完备,各方面的研究著作不断问世。1917年,曹炳章著《彩图辨舌指南》,把辨舌诊断与治法并提,内容翔实,多为经验之谈。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诊断学受到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研究,获得了新的思路与成就。比如,运用电子仪器描记脉图研究脉学,舌活体显微镜观察测定以研究舌诊,以微型电子计算机输入常见病辨证论治系统研究辨证学等,为中医诊病、辨证开辟了新途径。

最后,我总结道:“纵观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史,可见其源远流长,典籍丰富,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