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14710600000013

第13章 明心见性,直指人心

明心见性是佛教修持者梦寐以求之事。何谓“明心见性”?

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明白自家的“本心”,见到自家的“本性”。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个“性”就是佛性。能否成佛,关键在于能否悟“本心”、“本性”的真面目。悟到这个真面目,即使普通人也能成佛,悟不到这个道理,即使佛也变成了普通人。佛与凡夫本无差别,只在“迷”、“悟”之间。

“明心”就是了知在人类世界所应有的作为,由自己的灵性来明悉与体证。“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明白体证天地演绎对一切有情众生皆一体如是。要知道在凡尘,不论在任何地点、环境、时间、空间,皆可见到自己的本性。见性的体证,必须要将自己的心灯来点燃。否则,任有再大的功德,仍无法跳脱三度空间的束缚,仅是在未来与下世有再修持的因缘而已。

姓非常性

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用心治理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使唐朝政权迅速得到巩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推动了文化的全面繁荣,佛教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崇信佛教的唐太宗吸取北魏以来佛教泛滥,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的历史教训,开始设立国家级的僧官制度,规定出家的僧尼必须获得一定的资格方可进入寺院,严格禁止私度僧尼。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僧尼素质的相对提高,同时也使得寺院体制进一步完善。

——

禅宗四祖道信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来到湖北省黄梅县东山头,开始创立中国禅宗史上的第一座寺院双峰寺的。双峰寺的创立,结束了自达摩以来禅僧们行无定处、居无定所的“头陀行”的历史,自此以后,中国禅宗的禅林化开始形成。

道信接受了三祖僧璨自达摩以来的“二入四行”禅修方式,结合自己修行的特点,很快赢得八方僧众的推崇,“东山法门”开始形成。

在东山双峰寺,道信将所有的禅僧们集中在一起,按照达摩的坐禅机理,端正身体,宽松衣服,吐纳有致,身心明朗,在这种气氛中倾听佛法,自然很容易得到开悟。

东山双峰寺的禅法之盛,很快传遍了四面八方。唐太宗仰慕道信的风范,特下一道诏书,让道信进京。道信当即上表辞谢,“一介山僧,有何面目去见圣上”。唐太宗再下诏书,道信称病;太宗三下诏书,道信仍是辞谢不行。唐太宗再下诏书说,如果道信敢再不来,就直取他的人头来见我吧。

当京城的使节第四次来到东山双峰寺,并且将太宗的诏书当众朗读之后,道信毅然将头伸于使节的刀下,面无惧色。使节被道信的凛然正气感动了,迟迟不肯下手。于是,使节冒着甘被杀头的风险回到京城,将道信的威仪面呈太宗。太宗长叹一声,从此不提道信,也不提东山法门。

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道信走在一条乡村小道上,远处走来几个放学的孩子,孩子们唱着山歌,一路向村子里走来。孩子们的歌声感染了道信,他情不自禁地站到路边,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其中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特别引起了道信的注意,他似乎是在什么地方见过这孩子,却又一时想不起来是在什么地方见过这孩子了。他突然意识到,也许他根本就没有见过这孩子,或许是这孩子与他有着一种特别的缘分,所以他才觉得面熟吧。

他把孩子唤到一边说:“孩子,你姓什么呀?”

孩子抬头看了看他,知道他就是东山双峰寺里的和尚,便大声地说:“姓倒是有啊,但却不是平常的姓(性)。”

“能告诉我,那是什么姓吗?”

“佛性。”孩子又大声地说。

道信高兴地笑了,他知道这孩子非是一般的孩子,遂又问他说:“那么,你就没有姓吗?”

“之因为性空,所以才没有姓。”

道信一下子喜欢上这孩子了,他问孩子说:“愿意跟我出家做和尚吗?”

孩子说:“愿意,但你要回答我的一个问题,回答得好,我就跟你去做和尚。”

道信说:“问吧,孩子。”

“过去我只听说过东山双峰寺的道信和尚,今天算是印证了。那么以往的诸佛圣贤又如何印证呢?”

道信说:“空空寂寂。”

孩子想了想说:“也就是说,以往的佛圣就没有了吗?”

道信用手在孩子的头上点了点说:“太阳照着,还有这满头的纹彩呢。”

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说:“我懂了,有即是无啊。”

道信知道孩子是真的明白了,于是又说:“怎么样,跟我出家好吗?”

“出家是没问题的,但要问我娘。”

于是,道信随着孩子一同来到村子里,及至见到孩子的娘,道信着实地把孩子夸奖了一番,最后提出要将孩子带到东山双峰寺做他的弟子。没想到孩子的娘满口答应了。从此以后,道信有了一个新的弟子,一个非同一般的弟子。这个弟子,就是后来被人称为禅宗五祖的弘忍大师。

“禅悟”参禅悟道,而此“心”此“性”,就是“如来藏”清净心。它“净裸裸,赤洒洒,圆陀陀,光灿灿”,清纯澄明,纤尘不染。它就是我们每个人原本具有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本分田地”。

领悟了明心见性的禅意,就能充分地觉醒,看清自己的本心、本性,接纳自己的本色,不被物欲所诱,依照自己朴实真诚的本性,以一颗没杂染和淡泊的心,体悟到大自然的法则和实相,看清万事万物的实相,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洗涤、自我净化,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让人生自然自如地绽放生命之花,拥有本真和智慧的人生。

度人度心

一个人应该具有两种最基本的品格:第一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劳动;第二是靠自己的头脑思考。幸福就是靠头脑的思考和辛勤的劳作创造出来的。

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到一所寺院向方丈乞讨,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头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砖头搬到后院去吧。”乞丐生气地回答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呢?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方丈看了他一眼,用一只手拿起一块砖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到的!”那个乞丐见状没有办法,只好用一只手搬起砖来,整整搬了两个时辰,才把所有的砖搬完。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两,乞丐非常感激地说:“谢谢你!”方丈回答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劳动赚来的钱。”乞丐深深地鞠了一躬说:“我会永远记着您的恩情。”然后就起身上路了。

过了几天之后,又有一个乞丐来到了寺院,方丈把他带到屋后,指着那堆砖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银子。”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不屑一顾地走开了。弟子们不解地问方丈:“上次您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却又叫乞丐从屋后搬到屋前,您到底是想放在屋后还是屋前?”方丈对弟子说:“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是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数年之后,一个气度不凡的人来到了寺院,可是美中不足的是他只有一只手。他就是原来那个用一只手搬砖的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之后,他从力所能及的工作做起,靠自己的努力奋斗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闻名一方的富豪,而那个双手健全的乞丐现在还仍在山门外乞讨。

“禅悟”度人必须度心。人世间的饭食可以解一时之饥,但是那却不是真正的生命之粮。人世间的金钱可以满足人一时的欲望,那也不是真正的生命之光。“贫富都一样,大难无处藏”,每个人都有佛性与善良的一面,以法理或良知唤醒世人心中的真诚与善良,才能从根本上救度世人远离邪恶,脱离苦海。同样的道理,送人一袋金钱,不如启发他的善心,因为诚心善念才是一个生命能够走向未来的最根本的保证。

心中的佛光

月光似水静流淌,流入禅房冷也芳,未取分文得我佛,只因心中有佛光。这心中的“佛光”,可以是我们的精神寄托: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精神寄托,就能不为灯红酒绿、金钱名利所动,永葆情操的高尚、人格的伟大。这心中的“佛光”,可以是我们的信念、理想、追求:一个人有了坚定的信念,在复杂纷纭的人世就可拥有难得的大智大慧,人生旅程就可在心灵佛光照耀下走向远方。

有一个老和尚在垂暮之年,想把自己的衣钵传给一个弟子。在他的众多弟子中有三人悟禅极深,老和尚一时难以选择谁为传人。

一个暮色苍茫的傍晚,老和尚自感寿命将止,到他决定继承人的时候了。他叫来三个弟子吩咐他们出去各买一样东西,看谁买的东西既便宜又能塞满禅房。

老和尚给了弟子们每人一枚铜钱后,有两个弟子出去了,可是另外一个弟子却端坐在老和尚身边打禅,没有行动。

不久,有一个弟子回来了。他告诉老和尚,他已买了几车干草,足可以填满禅房了。老和尚听后,摇头蹙眉,非常失望。

接着,另一个弟子也回来了。只见他从袖子中取出一支蜡烛,然后把蜡烛点燃。老和尚见状,口念“阿弥陀佛”,脸上露出了非常满意的神色。

这时,老和尚把目光盯向了他身旁的弟子。只见那弟子起身,将铜钱还给了老和尚,双手合十说:“师父,我买的东西就要来了!”说完,他吹熄蜡烛,禅房一片黑暗,那弟子将手指向门外说:“师父请看,弟子买的东西已经来了。”师徒都向门外看去,只见东半边天上,一轮满月刹那间从地平线上跃出,冉冉升起。金色的月光照进禅房,禅房里洒满光辉,一片通明。

老和尚惊讶得半晌无语,禅房里一时寂静异常。许久,老和尚才问打禅的弟子:“你何以想到此法?”弟子双掌合十说:“干草固然能装满禅房,但却使禅房不洁而黑暗,虽价廉而实平庸所为;蜡烛小如手指,不值一文,然烛光能充盈禅房,买烛者非上智而不能为也!”弟子沉吟片刻,神情肃穆,继续道:“月光既出,玉宇澄清,月光可谓九天中最无价之物!月明则天明,天明则地明,天明地明则心明;然佛明四字,佛明我心,可见月光乃我佛也;今我不取一文得我佛,只因我心中有佛光!”

老和尚闻言,脱下袈裟披在打禅的弟子身上:“你心中的佛光,乃上智中之至聪至慧者也!”

“禅悟”心中的佛光,诚如我们生活中的快乐、幸福,乃至一切的真、善、美……

只有心中装有快乐、幸福,生活就会像月光一样毫无保留地普照,让我们远离烦恼、忧愁……每天,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选择快乐呢?现在我们要过好每一天。明心见性就是要在觉性中来成就。而觉性必须要在人类世间来达成,让自己体证生存的辛酸过程,在酸甜苦辣中知晓天地万物的本源。生活的过程就是让自己明白“觉性的根本源”。若脱离生存的取向过程,摒弃了生活的润生过程,就难有真实的生存经验去作内心世界的滋润。

生存的过程,皆在“无常”中造就。无常是对自己在生存过程的取向中,去作自我成长的历练。在人生的每一日当中,一切生存取向,有时是一种经验的累积,有时是一种学习的成长,有时是一种过程的穿流。每一个动作皆关系着自己的灵性是上升还是下坠,这由每个人思想意识所导致的生存取向来决定,就看自己怎样来筛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