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14710600000025

第25章 觉性本有,烦恼本无

六祖惠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中,也可体会禅的境界。

除去心头火

放下!放下!不是口说“放下”就能放下,“说时似悟,对境生迷”的习气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江山易改,习性难除”,奉劝希望学道入僧者,莫因一时之冲动,遗笑他人也。

有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十分厌倦战争,也厌倦了世间的你争我斗。于是,他特地来找一位有名的禅师,要求出家为僧。

将军对禅师诚恳地说:“禅师!我现在已经看破红尘了。请禅师收留我出家为僧,让我做您的弟子吧。”

禅师回答:“你有家庭,有太多的尘缘,心性火气太重,你还不能出家,再等等吧。”

将军急忙说:“我现在什么都能够放下。妻子、儿女也都不是问题,请您立即为我剃度吧。我实在厌倦了世间的争斗了。”

然后禅师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将军无奈只能暂时作罢。

一天,将军起了个大早,赶来寺里拜佛。老禅师一看他就说:“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回答:“为了除去心头火。”

禅师当场就做了一首偈语给他,大致的意思是:“起得这么早,不怕妻子偷人吗?”

将军一听,大怒:“你这个老和尚,怎么信口开河,言语伤人?”

禅师长叹一声道:“轻轻一撩拨,心火燃烧,你这样暴躁的脾气,还谈什么除去心头火呢?”

——“禅悟”大多数人都是说大道理的时候似乎比谁都懂,事到临头,却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了。这正是“说时似悟,对镜生迷”的道理。大道理要能够在实际生活当中奏效,才算是真的开悟啊。

沉静的力量

心静,百毒不侵。只要坚守内心的平静,外界的变化是不会起多大作用的。如果我们自己破坏内心的平静,那就会得不到任何安稳的生活。

公元前4世纪,有一个原本十分繁荣的国家,自从新的国王继承王位掌管大权后,励精图治不眠不休,可是国家却日渐衰弱萧条,新国王十分震惊,也大惑不解。

于是,国王启程前往名山寺庙,访求大师的指点。当国王到达之后,看到大师静静地端坐在石头上,眺望着邻近的山谷冥想。他向大师说明来意与自己的困境之后,屏住呼吸诚挚地等着大师的教诲,然而大师却不发一言,只是微笑着示意国王随他下山。

他们来到一条又宽又大的河边,大师面对河水冥思片刻,便在岸边架起一堆柴。天色暗了,柴堆被点燃,火苗愈来愈大。大师让国王一起坐在火堆旁,这样不发一语地看着熊熊烈火划破夜空,直到黎明。随着天色渐亮,火焰也慢慢地熄灭了。

这时,大师终于开口说话:“现在你明白你无法像前任国王一样,维持国家繁荣昌盛的原因了吗?”国王面带困惑,并没有明白大师的用意,向大师说:“请原谅我的无知,请大师明示。”

大师并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接着问道:“昨天一个晚上,熊熊的火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国王答说:“晚上呈现的火焰,那么强大威武,划破夜空的黑暗,似乎有着挑战万物、横扫一切障碍的力量。”

大师又问:“那熊熊烈火过后,留下了什么?”

“目前只有一堆灰烬与一些余温而已了。”国王答。

大师再问:“那我们身旁的这条大河,经过了一个晚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河水静静地流着,很安静,几乎没有感到它的存在。”

大师问:“这条河流过之处,你看到什么景象?”

国王答:“绿油油的大地,盛开的花朵,欣欣向荣的大树。”

接着,大师走到河边,望着缓缓流过的河水,不再说话,留下国王若有所悟地静静深思。

“禅悟”火可以向夜空挑战,但在烧尽所有的柴火等物品后,只留下灰烬而已。水永无声息地流着,滋养绿油油的大地、盛开的花朵,还有欣欣向荣的大树。这就是沉静的力量。

你从哪里来

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只有我们真正认识了自己之后才能认识整个世界。认识自己要比认识整个世界困难得多,给我们造成困惑的往往是我们自己。自己离你最近也最远,与你最亲也最疏,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记。

慧能初见五祖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从哪里来?”

“我从岭南来。”慧能回答。

“岭南是獦獠的地方,獦獠没有佛性啊!”

慧能回答说:“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南北吗?”

就因为这一段重要的对话,五祖弘忍对慧能特别器重,并且传授衣钵给他。

以后,六祖慧能大师也常以同样的问话,授受了许多门徒弟子。以下举出四个例子来说明:

一、神会大师亲近六祖,六祖问:“你从哪里来?”

神会回答说:“我不从哪里来。”

这回答非常受六祖的赏识。

二、南岳怀让禅师于二十三岁时参访六祖,六祖一样问他:“你从哪里来?”

“我从安和尚那里来。”

“什么东西把你带来?”

怀让禅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多年,直到三十多岁才开悟。

三、青原行思禅师初到曹溪时,六祖也这样问他:“你做过什么事才来这里?”

行思禅师回答他说:“圣谛亦不为。”

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还要做什么?这句话也大受六祖的器重。

四、做过唐代国师的南阳慧忠禅师初来参学时,六祖问他说:“你从哪里来?”

慧忠回答说:“我从近处来。”

由于过去五祖问他“你从哪里来”因而开启六祖入道的因缘,所以六祖以后接引参禅的人也都以“你从哪里来”来启发、考验对方,让对方对自己生命最根本的来处提起疑情,深入去探究真相。

“禅悟”提起疑情是禅宗接机时常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从一个接连一个的问答之中,禅者终于返照自性,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佛经里有一句话,如是说:“悟者,觉悟本性;本性不动,是名自己。”找回自己内心的宁静,念念观照一切皆是无常。当你找回自己真实的内在,就可以体会到,其实不用依靠外在的刺激,你也可以活得很快乐。这样,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

悟性是与一个人的灵魂相生相伴的,灵魂之所以深邃,是因为悟性超越了时空。悟中有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思索,对社会的理解,更有对生老病死、春荣秋枯、万物相克相生的认知。悟中有“心静自然凉”,悟中有“居安思危”,悟中有“上善若水”,悟中更产生了思想,产生了智慧,产生了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