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尊拈花,迦叶微笑,禅由此诞生,禅就是没有污染的宇宙真理和没有污染的生命之心,产生共鸣之后而有所领悟,并持续没有污染的心而安然自得。这种微妙的法门超越了文字,更加超越数字理论。不可以用逻辑思考,而是要用心体会才可以领悟的。
于是开花结果,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在这扰攘喧闹的人世间,禅的美在于无声,因而心领神会,以心传心,心心相印。
以心传心,心心相印
禅宗认为,佛在灵山会上的“拈花示众”,是要弟子们领会佛教的根本精神,迦叶的“破颜微笑”则是暗示了他已得到了佛陀思想的真髓。这就是“以心传心”的无言之道,被禅宗看作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祖在灵鹫山开大法会说法,这时大梵天王来到座前,向释迦牟尼献上一朵金色波罗蜜花。然后坐在最后的位子上,聆听释迦牟尼说法。
释迦牟尼接受了献花之后,一言不发,举起这朵金色波罗蜜花给大众看。当时聆听说法的人间天上诸神有百万之众,可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唯有十大弟子中的摩诃迦叶破颜微笑。
——于是释迦牟尼对大家说:
“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现在,我把这无上的大法,托付给摩诃迦叶。”
这段话成了禅的纲领。
禅,就在拈花微笑中产生了。
迦叶成为西天禅宗第一祖,后来代代相传,传到达摩大师时,成为西天禅宗第二十八祖。
达摩大师将禅传到东土(即禅宗史上著名的“祖师西来”),成为中华禅宗第一祖,之后传了六代而至慧能,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禅宗。
禅宗史上习惯把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六祖称为“西天四七,东土二三”。
“禅悟”禅的真正生命,在于传心,传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没有大成就者,是无法传心的。为什么要传心?因为每个人的性情不同、人格不同,只有传心才能够像盖印一样,盖一万个都相同;禅宗以心印心,也是一样。
所谓传心,即是以心印心,心心相印,师、徒之间,一时融合为一心,心心不异,所不同者,弟子不过偶然获此心态,且容易失去,所以必须慎加保任,而祖师却经常是(秒秒不离)此心。常保此心是为真修,修而无修,为而无为,如鸡孵卵,如炉炼丹;如果忽冷忽热,一壶水永远也烧不开,新的生命不会爆发,法身不会圆成。所以古人得个歇处之后,水边林下,长养圣胎,或深山结茅,或闹市炼心,皆为彻底完成法的人格化故。
佛陀论马
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是驽马,它愚劣无知,冥顽不化;第二种是庸马,它总是后知后觉;第三种是好马,能知道主人的意思,奔驰飞跃,也算得上是反应灵敏,矫健善走;第四种是良马,它知道主人的心意,迟速缓急,前进后退,都能够揣度得恰到好处,不差毫厘,能够明察秋毫。
一天,释迦牟尼佛坐在精舍城的竹林精舍里,出去托钵的弟子们陆陆续续地回到精舍,一个个威仪具足,神态安详。弟子们静静地走到水池旁边,洗去沾在脚踝上的尘土,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坐具上,等待佛陀的开示。
佛陀结金刚座,慈祥地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主人为它配上马鞍,套上辔头,它能日行千里,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它一见到鞭影,便知道主人的心意,迟速缓急,前进后退,都能够揣度得恰到好处,不差毫厘。这是能够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马。”
“第二种是好马,当主人的鞭子抽过来的时候,它见到鞭影,不能马上警觉。但是等鞭子扫到马尾的毛端时,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奔驰飞跃,也算得上是反应灵敏、矫健善走的好马。”
“第三种是庸马,不管主人多少次扬起鞭子,它见到鞭影,不但毫无反应,甚至皮鞭如雨点般地抽打在皮毛上,它都无动于衷,反应迟钝。等到主人动了怒气,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躯上,它才能开始察觉,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这是后知后觉的庸马。”
“第四种是驽马,主人扬鞭之时,它视若未睹;鞭棍打在皮肉上,它仍毫无知觉;直至主人盛怒之极,它才如梦方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冥顽不化的驽马。”
佛陀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下来,眼光柔和地扫视着众弟子,看到弟子们聚精会神的样子,心里非常满意,继续用庄严而平和的声音说:“弟子们!这四种马好比四种不同的众生。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是否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打在身上,而丧身失命后悔莫及。”
“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侵逼,也能及时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种好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
“第三种人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经历死亡的煎熬,肉身坏灭,看到颠沛困顿的人生,目睹骨肉离别的痛苦,才开始忧怖惊惧,善待生命。好比第三种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幡然大悟。”
“而第四种人当自己病魔缠身,四大离散,如风前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禅悟”世事本无常,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人世的生离死别,都是无法逆转的自然规律。响鼓不用重锤敲,不要等鞭子打在自己身上才知道奋起精进。我们应该经常提醒自己要勇猛精进,不能等到四大离散之时再去后悔人生的虚度。
禅的真生命,传心
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是无说而说,无言之道,要我们从眼根与耳根方面,能够得个消息,体会佛的无言妙道。到了摩诃迦叶破颜含笑以后,佛开口说了几句法语,这是以言遣言,无言之道。
昙花的刹那灿烂,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时间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全部的梦想和激情,壮烈与喝彩,顷刻间挥洒净尽,淋漓快意。
望尽了烂漫辉煌的一刻,终有落樱缤纷,残红善舞。你本来是灿烂过的,因此不怕被遗忘;你本来是热烈过的,因此甘于安守一份不可言喻的静默。就这样,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笑靥如你,真情如你,希望如你,生命亦如你。
兰花的清幽,那么简简单单的几片叶子,就一朵或几朵白色的小花,却历经千年,依然悠远飘逸。习惯了寂寞,不以无人而不芳。淡淡的,一体青凝不染尘。一种从容的生活状态,不是甘于平庸,而是细腻地去感受生活中并不缺少的快乐。远离了喧嚣繁杂,空谷晨钟,不是自耳畔响起,而是自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青青一线,暗香浮动。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人生亦是如此,或绚烂如夏花,或如秋叶飘零,不管成败荣辱,从容面对吧。
生命如同四季,风露荣枯。知春、识秋,拈花拂雪,活出个淡雅人生。
如果暂时没有,那么,就请你静静地用心去领悟,你就会发现,什么都可以微笑……
微笑着看自己,微笑着看世界……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一见面就说道:
“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回答道:“你说说看!”
洞山不客气的说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云岩禅师很平静的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无言以对。
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的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师又改变口气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终于忍不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
洞山禅师并不讶异,仍非常诚恳的说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没有眼珠,看不清前途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洞山禅师向别人要眼珠,这是很怪异的事,就算高明如云岩禅师,起初也只能告诉他眼睛长在自己额头上,为什么向别人要呢?最后知道洞山要的不是“肉眼”,云岩禅师提示出“心眼”的妙道,洞山才有所契悟。
“禅悟”肉眼,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的,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生灭的、现象的,而心眼才能观察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观察是普遍的,里外一如的,难怪洞山虽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来面目,即成佛作祖的目标,当云岩告诉他心眼的妙用,洞山就有省悟了。
人,也不要只指望着靠别人来支撑起精神的支柱,要知道,最坚强的力量只能是自己。面对风雨兼程,面带微笑,人生便从容,拈花即微笑。佛家意在指点迷津,而众者愚钝,唯有迦叶参透禅机,那会心一笑,意境无限,涵义深长。正是一种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能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花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