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14710800000120

第120章 齐云山,与碧云齐

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古称白岳。位于徽州休宁县城西十五公里处。海拔585米,方圆一百平方公里。境内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间以幽洞、曲涧、碧池、青泉,汇成胜境。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乾隆帝称之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它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齐云山又是道家的“桃源洞天”。

齐云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供奉真武大帝。齐云山与武当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有“江南小武当”之美称。

早在唐乾元年间(758~760年),有道人龚栖霞在栖真岩辟谷修炼,羽化飞升后,齐云山的山岩下、幽洞中多有道人清修。相传在宋代,真武大帝云游四海,遍访名山,最后相中了齐云,要受这方香火,后来白鹤仙子知道了他的心思就命百鸟衔泥,塑成了玄帝神像。《齐云山志》记载说:“自真武祠创立后,四乡百姓遇旱涝、蝗灾,或求子去病的,凡来齐云的无不有求必应,自此齐云山神威江南,成为一方道教圣地。”到了明代龙虎山的张天师在齐云为嘉靖皇帝建醮求子应验,皇帝龙心大悦,下旨敕建了“玄天太素宫”,齐云山从此更加声名远播。齐云山的鼎盛时期,朝山的香客和游人每天多达三千多人,在古代这应是非常惊人的数字了。

齐云山道教以正一派为主,尊老子为始祖,以《道德真经》为依据,供奉的是真武大帝。这是两宋时代玄神地位提高和信仰兴盛的一个表现。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有方士余道元,号天谷子,游至齐云山石门岩,斩草结庵以居,得到当地好道居士的赞助,创建佑圣真武祠,香火始盛,道士日增,从此奠定了齐云山的道教基业。延至明代,由于诸帝王对道教的尊崇敬奉和扶持利用,齐云山的道教活动也日趋兴盛。嘉靖十一年(1532年),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嗣汉天师张彦率众往齐云山为皇帝求子,得顺签,后生一子。嘉靖皇帝大喜,遂降旨在原真武祠旧址上敕建太素宫,并亲撰《御碑记》云:“朕于壬辰年(1532年),因正一嗣教真人张彦,奏令道众诣齐云山建醮祈嗣,果然灵应,自时设官焚修,赐建玄天太素宫于齐云岩……”此后第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先后授命再谒齐云,建醮祈祀,宣扬秘典。于是齐云山更加声名大振,成为江南正一派的著名道场。

相传在1600多年前,八仙中的铁拐李云游到齐云山洞天福地的静乐宫。见灵乙道长仙风道骨,似道德清高之人,就有心渡他。于是他扮成蓬头垢面,遍体生疮的乞丐。

灵乙老道见来者瘸腿脓血淋漓,行走艰难,颇生慈悲之心,当即收留。而灵乙道长的徒弟布根是个心术不正又好贪杯之人,他不满师傅的作法,时常在脸上露出嫌弃和鄙视,铁拐李看在眼中却装作不知。灵乙道长与铁拐李食同桌、睡同床,并冒险去山崖采药,修合灵丹为他调治。布根更加不快,一次在师傅打坐时,借扫地之机他想把铁拐李赶走。李仙并不理会,反就地坐下解衣捉虱,但不小心掉落了一块碎银子。布根见李仙未察觉,就偷偷拾起占为己有。就这样,铁拐李在静乐宫呆了九九八十一天,身体创痛也痊愈了便要告辞。他早上洗漱时,又把一颗夜明珠忘在桌上,布根又一次瞒过师傅顺手将珠子扣在脸盆下。当时师徒二人送客到冷水亭时,铁拐李说道:“实不相瞒,我便是八仙中的李仙,今日要渡你师徒,想升仙就闭上眼抓住我的铁拐。”布根想成仙但又舍不得脸盆下的珠宝,便谎称要回去给长明灯添加灯油。他赶回静乐宫掀开脸盆一看,哪是什么珠子,分明是颗石子。他再掏出铁拐李遗失的碎银,竟然是块泥巴。等他急忙忙赶回冷水亭,见李仙与师傅正驾云而去,空中传来李仙的话语:“布根布根,六根未净,见利忘义,求仙难成,你再修九九八十一年吧!”此时布根虽悔已迟,但他记着李仙的话,常常在此久立久望,年深日久竟成立石,冷水亭也就改作望仙亭了。

“黄山白岳相对峙,细看从来无厌时。”这是历代儒道大师和名人高士对黄山、齐云两座山的评价。古往今来,齐云山以它的神秘玄奥、奇观胜景以及香火鼎盛,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高官大贾和虔诚的信徒。像朱熹、王阳明、徐霞客,还有海瑞、戚继光、唐伯虎、袁宏道、郁达夫,等等。他们登临齐云山,寄情于峰岩幽洞,或赋诗题词,或树碑为记,纷纷盛赞名山,一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