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14710800000027

第27章 注生娘娘,妇幼保护神

葛洪提出了修仙必须积累善行,建立功德,慈善为怀,助人为乐。除了《抱朴子》外,还有《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洞渊神咒经》、《西升经》等道教经典认为行善能避免一切灾难病痛,逃脱劫难,上升神仙世界;认为信道就是向善,行道就是践行善,数立善功,积阴德,可求得长生;认为修炼之人,要以扬善抑恶作为生命的第一要素,善气有益于生命的健康发展,恶气凝结于身,生命就会垂危,而修炼之人炼的就是气,所以要积累善行,来获得生命的光明。这样做也会得到天神的护佑,凡事有成,生命健康,修炼成仙。

《红楼梦》中二小姐迎春抱着《太上感应篇》就是行善书,全书大意说天地和人身有神仙随时录人善恶。为恶必降至祸,为善必降至福,依所犯轻重夺人寿命,按行善多少成就各等神仙,祸福并延及子孙。列应行善事二十六种,应戒恶行一百七十种,包括坐卧起居、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将行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注生娘娘,即顺天圣母,是道教中救助妇女难产之神,俗称“注生妈”、“娘奶”,又称陈夫人,临水夫人。在中国有些地区称之为“送子娘娘”,是闽南、台湾一带最受尊奉的生育之神,主管妇女的怀孕、生产,是许多不孕妇女或怀孕妇女的信仰寄托。注生娘娘的造像,多是左手执簿本,右手持笔,象征其记录家家户户子嗣之事。

封神演义中,生产、保育神共有三位,因临水夫人曾以产盆练就“混元金斗”法宝,阵亡之后,被姜子牙封为“感应随世仙姑正神”,掌管人世间生产之事。

传说临水夫人降生于唐大历二年(767年)正月十五日,享年仅二十四岁(虚岁)。家在中国南方的福建省福州,本名叫陈靖姑。她从小就很聪明,长大后与一个姓刘的人结了婚,不久怀孕了。几个月后,她所在的地方遭受到很严重的旱灾,人们十分焦虑。为了解救百姓的苦难,她自愿堕胎来专门祈祷求雨。神被感动了,就下了雨,人们对她非常感激。但是,她却因为劳累过度,24岁时就死去了。临终前,她表示希望死后能当神仙,来拯救难产的妇女。

她的娘家在福州仓山的下渡,但她的婆家在古田(丈夫刘杞是古田人);她为民除害、慷慨捐躯之地也在古田(临水洞),后来人们在她殉难之处建立的临水宫(即龙源庙,顺懿宫),则是海内外公认的纪念这位妇女儿童保护神的“祖殿”、“母宫”。正因为这样,流传于古田境内的关于陈靖姑的民间故事,自然特别丰富生动。

以后,就有许多关于她的传说故事。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临水夫人的信仰逐渐盛行。到13世纪时,皇帝又进一步提高她的地位。后来当人们有什么愿望,特别是希望生个儿子时就向她祈祷。

临水夫人曾授闾山道法,当有镇妖驱邪之道术,但民间却以救产保胎为临水夫人之主要灵绩。

旧时厦门城隍庙、东狱庙都有祭祀。神像安详端坐,怀抱娃娃。求子的女子摆上香果供品,拈香跪拜祷告,请求“注生娘娘”赐子于她。然后“搏签”,求得“吉签”,表示“注生娘娘”已愿赐子于她,即起身将事先准备好的小衣裳给“注生娘娘”怀中的娃娃穿上,然后再拜。据说无不灵验的。这当然是迷信。得子后,还要来拜谢,奉之以油饭、鸡、酒。因此,香火十分旺盛。

注生娘娘之从神为“婆姊”,又或作“婆者”、“婆姐”,亦作“婆祖”,传说其鸟首人身,或称“鸟母”,有四位、六位、十二位、廿四位、卅六位等说法,辅佐注生娘娘保佑妇女护产安胎,或者区分所送子嗣之贤愚。

有些地方也会配祀“花公”、“花婆”,“花公”、“花婆”此二神,保护“象征子嗣的红、白花”,故也是儿童的保护神。“婆姐”、“花公”、“花婆”这些神祇,也常是临水夫人、七娘妈(织女)等妇幼保护神的辅佐者。

由于各地风土民情的差别,所信仰的对象也不尽相同,与注生娘娘同质性高的神圣有: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送子观音、儿童保护神七娘妈、专司安胎助产的福州女神临水夫人、佛教护法神鬼子母神等。

都说:“莆田有妈祖,古田有靖姑。”妈祖(林默娘)和陈靖姑都是令人敬仰的奇女子,民间传说中的巾帼英雄。她们生前做过许多济世救人的善事;她们逝世后,一个成了海上保护神,一个成了妇幼保护神。